在旬邑县城关街道留石村农轩果业家庭农场,王二龙忙着分拣苹果。
在旬邑县郑家镇葛村,燕江云正在检查奶山羊的健康情况。
在旬邑县湫坡头镇门家村,门超利正在检查菌棒。记者李晶晶 摄
乡土人才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熟悉乡村,有深厚的乡土情怀,更有独特的实践优势,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年来,旬邑县重视对乡土人才的挖掘、培育和使用,用乡土人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沃土”,让乡土人才的优势潜能发挥出来,为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带活农村经济,努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
头雁领航:强化人才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近日,走进旬邑县湫坡头镇门家村的旬邑县鑫泽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内,里边搭着比人高的钢结构架子,一个个菌菇营养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菌肉饱满、个头匀称的秋菇探出“小脑袋”,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门超利穿梭在钢架之间,手脚麻利地采摘成熟的香菇。他高兴地说:“这段时间正是香菇生长旺盛的时候,每天早早就得来采摘、分拣。”
门超利是土生土长的门家村人。曾经以经营饭店为生,后来,接触到了香菇种植,这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创业大门。为此,门超利经常关注有关香菇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经过长时间的收集和了解,他感觉种植香菇是个不错的产业。“以前经常在外边跑,很少能够照顾到家里。现在在家乡发展种植产业,顾家挣钱两不误。”2020年,门超利选好场地,建起了18个大棚,开始了他的香菇种植之路。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在资金、人员、技术各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从未接触过香菇种植的门超利尝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在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他买来多种有关香菇种植的书籍,自己研究,边学边干。为了掌握香菇生长需要的温度、湿度等技术,他吃住在菌棚,看着慢慢成长的香菇,他的脸上逐渐多了欣慰的笑容。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一身土、两脚泥。”提及过往,门超利说,“种香菇不仅要精心控制好大棚的温度、湿度,更要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现在投运的40座大棚里,第一茬香菇已经完成采摘,产量和效益还不错。
创业路上,门超利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也更加懂得感恩和回馈,发展稳定后,他雇来周边30多位村民在基地务工。“从基地开办以来,我就在这儿上班,一个月三千元,离家近,感到很满足了。”村民张芳玲边忙活边说,他们很喜欢这种打工、顾家两不误的生活。
“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本事。”门超利说,创业路上,忘不了乡亲给予的帮助,愿意和大家一起拼搏奋斗。
如今,门超利种植的香菇因品质好,深受市场消费者青睐,也与客户逐步建立起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目前,他发展香菇大棚40个,年产菇总量达25万斤。
归雁反哺:吸引人才回流,助力家乡发展
在旬邑县郑家镇葛村,一提及燕江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靠着养奶山羊的好技术,燕江云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致富“领头羊”。
1989年出生的燕江云,曾经也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在外闯荡,开过店、打过工,自己家的日子红火起来。可常年奔波在外,看过了大山外日新月异的发展,燕江云心中有些感伤,生养自己的家乡何时也能成为别人艳羡的远方。
带着一股建设家乡的热情,燕江云返回旬邑。看着家乡山多、田多,草场面积大,他心里盘算起来:如何靠山吃山,变荒山为宝山?要发展,首先要有知识和技术。于是,他积极参加旬邑县各项农民增收培训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养殖奶山羊技术的培训班,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旬邑县气候温和、饲草丰富、水质良好、生态优越,适宜畜牧业发展,奶山羊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养殖技术较为成熟,恰逢旬邑县大力发展奶山羊产业,这坚定了燕江云发展奶山羊产业的信心。
“我了解到县上发展‘领头羊’经济,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便萌生了养奶山羊的想法。村上帮我联系了人才服务团,组织专家给我想点子、提方法,帮助我建羊场,指导我养殖奶山羊。”家庭农场负责人燕江云说。
2019年,燕江云用仅有的30万元积蓄购买150头奶山羊,没有师傅教,他便自己摸索、学习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知识。2020年,他购买挤奶机等设备,配套建有挤奶厅、干草棚、消毒通道、堆粪棚、青贮窖及饲料库等设施。截至目前,燕江云的奶山羊场从家中自养,发展到占地20亩的专业养殖场,奶山羊存栏500多只,家庭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致富不忘乡亲,燕江云在自己养羊成功的同时,热心为村民传授自己学来的经验,认真指导大家育种、防疫,甚至免费为村民销售羊奶。对村民在养殖方面的各种需求,他也总是有求必应。
多年来,在燕江云的示范带动和帮助下,郑家镇葛村奶山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为全村探索出了一条长期稳定的产业路,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谈起养殖前景,燕江云充满了信心。他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奶山羊的存栏量是500只。从近一年的养殖情况看,继续扩大规模非常有希望,接下来他将稳扎稳打向自己的千只养殖目标阔步前进。
鸿雁展翅: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就业
走进旬邑县城关街道留石村农轩果业家庭农场的苹果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挂满了果实,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二龙正带着十几名工人忙碌着。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树上的苹果硕大诱人、果实饱满。”王二龙说,“多年来我们坚持绿色有机种植,全程施用附近村子里的农家肥,套袋不使用农药,全程培植了色泽度好、口感细腻清脆、汁甜肉细的苹果。目前苹果进入了采收期,每天前来采购的客商挺多,通过打电话预订的经销商也不少,销路有保障,收益十分可观。”
王二龙2019年返乡创业,建起桃子、苹果和李子等农业产业园,如今,已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用他的话说,“返乡创业大有可为。”
据了解,2019年以前,王二龙在西安工作,看到当地果树经济效益高,一个苹果都能卖到七八元,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种植果树的念头。
心动不如行动,王二龙很快便回到家中,成立了旬邑县城关农轩果业家庭农场,满怀豪情准备大干一场。他流转了200亩土地,搞起了果树种植。但因为专业知识不够,他不知道黄蟠桃不适应旬邑县的环境,黄蟠桃的幼苗种到地里没多久就遭遇了一场大雪,一下子全部被冻死了。于是,他拜访了许多农业专家,并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桃子。
王二龙告诉记者,目前,他的果园里有几个品种的果树,多个品种由于成熟期不同,会接茬上市,既能满足不同时期前来的顾客,又可以错开集中上市时间,让果品卖上好价钱。
桃子和苹果在生长、管理、收获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这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平时,果园里稳定的务工人员有五六十人,高峰时有200余人同时在果园务工。“俺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不好找活。在果园里,我帮着拔拔草、打打农药,也累不着,一天最低也能挣六七十元,我是满意得很。”村民吴金贵满脸笑容地说道。
五年的摸爬滚打,让王二龙从一个“农业小白”变身行家,种植规模也从200亩发展到了360亩。“下一步,我将走农业品牌化道路,继续扩大规模,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打响‘农轩果业’品牌,一方面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带动周围的老百姓发家致富。”看着满园长势良好的果树,王二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