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冰窟窿给蟹苗打氧。
“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时节,也是通河县三站镇兴凤山村乡亲们最忙碌的生产阶段。为越冬水塘扫冰面增强透光,凿冰窟窿下泵导氧……半米厚冰层下孵化着5000斤稻田蟹苗,这些住在“水晶宫”里的“蟹将”是明年的产业希望。
“想有好苗儿,先得有好种,这是老理儿。农业要发展,就得自己攥牢‘农业芯片’。”从冰窟窿里捞起一只扣蟹仔细验看长势后,宋全又将其抛回鱼塘。宋全是通河县“虾兵蟹将”养殖家庭农场的当家人,3年前,他引入省农科院水产研究部门的养殖技术,带头在村里搞起了鱼塘越冬本地蟹苗,为通河生态稻田提供本土蟹苗。
宋全的家庭农场有300亩有机稻田,采取“光合1号”河蟹与有机水稻“绥粳18”“香稻3”共生模式,自家稻田只用一小部分蟹苗,剩余的供给当地其他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投下的蟹苗是5000斤,春天起苗时得有两三万斤,宋全对“蟹苗库”的管理格外精心。每下一场雪,他就用清雪机扫开冰面,增强透光。后来,积雪冻在冰面上扫不开了,他就用油锯在冰面上开“天窗”通风。为了防止“天窗”也冻住,他又买来大功率潜水泵给鱼塘打氧,最大限度保障蟹苗成活率。
宋全心里有一本账:稻田蟹每亩收益在2000元左右,有机稻米收益能达到3000元,加起来比传统种植翻一番还多。2021年的秋粮销售中,兴凤山村的有机米被一抢而空,卖得很好。
据市农科院调研,冰城产稻田蟹已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通河生态稻田是重要的供应地之一。通过优种、优法、优销,通河稻田蟹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占领市场份额,并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推进稻米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宋全说,政府鼓励“三链协同”“五优联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未来的农业一定是立体农业、跨界农业、智慧农业。村里的“蟹苗库”是通河县建立的第一个,他希望能带着更多乡亲们通过孵化本土蟹苗富起来,成为卖蟹新农人。记者 罗彦坤 文/摄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