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上海出品”冬奥题材剧《超越》将登陆央视一套

  • 时间:2022-02-25 10:44:3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北京冬奥会举办在即,一部上海立项、上海出品的冬奥题材电视剧将率先与观众见面。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励志体育竞技剧《超越》6日宣布定档,将作为开年大剧于1月9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全网同步播出。本剧聚焦冬奥重点赛事“短道速滑”项目,通过三代运动员的奋斗、成长,讲述“超越竞技、显影时代”的冰雪运动故事。

  《超越》.jpg

  时间跨度30年,展现“短道速滑”发展史

  平均每集修改4.2稿,最多一集改了7稿;三个月深入采访近百人次,形成6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导演白天拍摄,晚上完善剧本,后期剪辑和特效也同步进行……在本剧总制片人、柠萌影业董事长苏晓看来,《超越》创作本身也是一项超高难度的挑战。

  电视剧《超越》由张晓波执导,李嘉任总编剧,李庚希、胡军、沙溢、涂松岩等主演,主要讲述短道速滑小将陈冕(李庚希 饰)凭借热爱和意志,从初创青岛队的队员成长为国家队运动员,并最终站上北京冬奥会赛场的励志故事。

  

  苏晓说,体育题材是电视剧领域的稀缺题材,因为要表现高速运动和顶级运动员的真实性很难。“要写大写的‘人’,把运动员写活;要写群像,除运动员外还表现教练、浇冰师、陪练员、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等;要写历史,要有年代跨度,全景展现上世纪80年代末短道速滑兴起至今30多年的编年史,这部剧也是近十年国家‘北冰南展’计划的发展史。”

  

  导演张晓波从创作之初就带领团队追求创新表达——采用双时空叙事、真实与虚构相互映照的创新拍摄手法。不同年代的两支短道速滑队伍形成对比,交叉叙事。无论是第一代中国短道速滑人,还是以陈冕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运动员,都在用汗水与意志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得荣誉。

  苏晓介绍,《超越》先后展现了12场大小赛事,包括平昌冬奥会、世界精英赛等国际大赛。为了还原真实的赛事场景,剧组在青岛搭建了两个带看台的全新冰场,一个场景仅钢材用量就达85吨。此外,还在青岛、烟台、哈尔滨租用改建5个冰场,并先后动用了100多名省级以上的运动员协助拍摄,群演达到2万人次,服装制作达到8000套。“一切为了写实再写实。”

  每个冠军身后,都有无数无名英雄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项目,《超越》入选了由广电总局组织开展的“我们的新时代”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

  “冠军总是少数,一个冠军的身后有无数无名的幕后英雄在支撑。”在创作过程中,总编剧李嘉发现,最打动自己的往往不是如何夺冠的故事,而是无数普通运动员在奋斗之路上的那些遗憾、无奈、两难抉择和最终甘愿做出牺牲、成全他人的故事。在他看来,“牺牲”这个主题贯穿始终。“运动员个人成就的实现和他们所背负的使命责任之间常常有着矛盾。对这个矛盾的两种解答方式,展现了上一代和新一代体育人不同的竞技观。”

  

  但凡体育竞技,就没有不艰苦、不残酷的。在中国短道速滑兴起至今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运动员、教练员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功勋教练孟庆余教学时,会把自己的手放进烈性胶水里来固定冰刀,手拿出来全部起泡;李佳军参加冬奥会,半夜被腿疼醒,坐着揉腿的时候会直接睡着,第二天忍着尿血的疼痛坚持上场比赛;上世纪90年代没有防切割服,冰上发生冲撞摔倒,冰刀直接可能会切到颈动脉,有生命危险;长野冬奥会,中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拿了五块银牌,但五块银牌的成绩和第一名的差距加起来还不到一秒钟。“接受采访的运动员、教练员谈起往事没有不哽咽的。”苏晓感慨,“这项运动的艰苦、残酷和奉献可见一斑。但是爱上了就决不放弃,运动员退役,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冰场。”为此,在《超越》每集结尾处,剧方设计了1分多钟真实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以真实力量致敬英雄和时代。

  

  冰上运动速度极快,可达每秒15米,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极高要求。在《超越》剧组,年轻演员全都提前两个月开始冰上训练,苦练基本功,几乎每天都有人受伤。演员张国强饰演的江宏身患腿疾,从进组开始,场上场下、戏里戏外,他都坚持用“瘸腿”的方式表现角色。“在户外野冰场,演职人员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下,连续4天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苏晓说,“《超越》剧组没有偶像明星,只有合格演员。”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bds/20220107/2f57d8cbc50f40a6bb12bfac46c51f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