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何长风副厅长就规划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文物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第一,加强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事业向前发展,重大文物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博物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富有成效,文物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考古发掘科学推进,长三角文博区域协调合作初见成效,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文物事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强调要强化对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明确安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构建系统的地方文化体系,促进江南文化融合贯通。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代史研究,支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等。
国家和省上位规划对文物事业发展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为编制“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指明了方向和任务重点。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编制好这一时期的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对于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过程
2020年5月,根据厅党组会议要求,省文物局制定了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去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合肥召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座谈会,在吸收座谈会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广泛收集各类资料、充分开展调研,着手编制规划文本。根据省领导对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我们组织对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进行修改,形成了规划初稿。5月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省社科院、省党史研究院、省发改委、省考古所专家参加评审,充分吸纳专家意见后对规划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5月中旬,厅长办公会议听取并原则通过送审稿。8月底,规划经省文物局局务会最终修改完善后,于8月31日正式印发。
三、主要内容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共十一章8个专栏35个重点项目。
第一章和第二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文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新要求。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全省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更加健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科研能力明显加强,初步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文物事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第三章到第十章分8个部分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文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建立文物资源核查制度。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启动实施10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建设。实施皖南古民居、古村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做好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
二是开创考古工作新局面。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区域考古调查、重要遗址考古发掘、重点项目综合研究。加强考古成果阐释传播,开展公众考古。
三是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馆藏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展全省博物馆精品展览评选。实施博物馆研学计划。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完善绩效评估管理制度。
四是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出台《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实施百年党史文物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等。围绕建党100周年,推出“初心映江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等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
五是加强社会文物管理服务。促进文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鼓励支持合法规范收藏民间文物,继续开展“鉴宝江淮行”活动。
六是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促进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推出体验、研学、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博创意产品开发。开展全省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评选推介活动。
七是深化文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文物安全长效协调机制。开展打击盗掘、盗窃、倒卖文物等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推进文物“三防”项目建设,提升文博单位安全防范能力。夯实基层文物安全管理,开展“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评选。
八是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价值内涵,根据安徽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物遗存,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设立安徽地域文化文物信息数据库。
第十一章是落实保障措施。在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文物法规制度建设,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完善保护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关要求,确保目标实现。
四、主要亮点
一是强调文物保护进一步纳入“多规合一”。推动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与管控,推动文物保护管理刚性要求落实落地。要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100%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
二是强化考古工作内容。主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项目。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配套政策,开展全省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建立和推进全省“标准地”建设中的文物评估工作机制,推进做好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三是突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内容。更加丰富了革命文物的宣传和传播内容,增加了红色旅游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注重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明确要求编制10处革命文物类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规划,实施100处革命文物维修工程,推出50个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
四是首次明确提出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强调会同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安徽大学等有关单位,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理论框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