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农家乐 > 正文

研学旅游:真实性导向下旅游情境与教育的整合

  • 时间:2022-02-25 11:08:2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一、研学旅游需要在理论上再议旅游与教育的关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准则,即是倡导在生活、在社会当中进行教育和学习,学真知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学辨别是非,做真诚的人,做尊重他人、有道德的人。研学旅游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社会场景,学习主体置身于不断变化的情境当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难忘的感官体验。教育理论中求真求实、做真人等目标与旅游中的“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一重要理论概念的内涵不谋而合。旅游真实性的研究成果可提供一种重建旅游情境与教育理论关系的思路与框架。

  

  二、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对研学旅游教育功能的探讨

  研学旅游注重教育功能而非享乐体验的特性,使研学旅游中对真实性的诉求与大众旅游有所区别。以下阐述真实性3种范式所对应的旅游情境如何对接研学旅游的教育目标。第一,客观主义真实性导向的标准化知识学习。客观真实性对应着具有客观标准、被专家认定的权威性知识,在遗产类、科学技术类等研学项目中,学习对象具有物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状态,拥有保证知识权威性、规范化运作的制度体系。对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达成研学旅游的基础目标;第二,建构主义真实性导向的反思性学习。对于研学旅游者来说,理解行程中所际遇的种种所谓真实和非真是如何被创造、如何成为的就十分重要;第三,存在主义真实性导向的自我认同。旅游中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体验帮助主体接纳自我,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人性和普遍伦理,实现教化功能。

  三、研学旅游中强调旅游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如果旅游者的学习经验是建立在错误的概念之上、建立在道德存疑的实践上,就可能强化对其他群体的剥夺,这种学习被称为“有害的学习”。例如,城市当中的野生动物公园、海洋公园等景点常见于开发自然类的研学旅游产品,为城市中的低年级学生提供自然教育,其形式往往是科普知识配合动物表演和动物互动。但这些野生动物景点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人与动物的冲突却隐迹其中。为商业化目的而建造的动物生存环境和为人类审美、情感和娱乐需求而进行的动物规训的成果,掩盖了动物本身的行为习惯、生存偏好等本真的生物特性,遮蔽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真实存在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反思地学习则很难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真知识,自然意识更有退化的风险。

  研学旅游应当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好的旅游的形式,致力于社会实践的真与善和生态、环境、物种的可持续发展,要有科学的研学体系设计和支撑系统,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嵌入在复杂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中的各类关系和过程。

  研学旅游虽也顾及审美性、趣味性,但进行教育是其实践的根本,其求真、求实的目标与大众旅游对真实性的诉求同源异流。以真实性探求为导向的研学旅游理论探索是将客观知识、社会素养、文化意识以及个人生命价值的教育与旅游所提供的各类情境整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建立研学旅游与旅游真实性的关系,在实践上,需要有专业的研学旅游支持系统,需要相关理论的完善、学习方式的探索、课程的开发、师资的培养、政策的配套等;在理论上,需要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源流深入研究,对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对接和融合,并辅以相关实证研究加以求证和发展。

  来  源:旅游学刊,第 35 卷,2020 年 第 9 期;

  《研学旅游:真实性导向下旅游情境与教育的整合》,

  作  者:魏雷(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心)、

  朱竑(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心)

  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原文链接: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ztzl/kjjygz/yxly/202012/t20201214_140250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