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何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光明日报深刻总结

  • 时间:2022-02-25 12:35:5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三个敬畏”的理念,是来自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1.jpg

  文〡王仕国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三个敬畏”的理念,是来自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敬畏历史,以历史观照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端起历史望远镜”“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敬畏历史,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观念不正、其敬必愚;心思不正、其敬必失。要用好唯物史观这架“望远镜”,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通过观照历史“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积累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凝结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份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历久弥新。我们对历史充满敬畏,是因为历史中有值得敬仰的精神、值得敬佩的人物、值得敬重的故事。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敬畏历史,本质上就是敬畏人民。唯物史观在揭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一历史规律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不仅要对历史充满敬畏,更要对人民充满敬畏,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定不移朝着历史昭示的未来前进。

  敬畏文化,以文化强心铸魂。“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灵魂的工程师”。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100年来,我们一直在实践四个字:敬畏文化。敬畏文化,源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信,是对一个民族生命力的高度自信。

  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先进的文明形态。可以说,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敬畏文化、敬仰历史,我们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也有足够的历史使命感。

  敬畏生态,与自然共生共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不是超自然的存在,人类属于大自然的一员。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的自然属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人类属于大自然,但人类同时创造了人类社会,具有社会属性。恩格斯指出,孕育于自然的劳动和制造工具成为类人猿向人转变的关键要素。同时,人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这蕴含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双重意蕴”,表达着自然规律和人的本质发展规律的“双重必然”。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改造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但自农耕时代开始,尤其是近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像恩格斯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那么,如何实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呢?在唯物史观看来,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敬畏生态,多些道法自然的淳朴,少点掠夺自然的粗暴。我们唯有按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深刻把握“三个敬畏”的唯物史观意蕴

  

  


原文链接:http://whly.gd.gov.cn/news_newtpxw/content/post_37655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