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文化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纷呈
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防城港市、柳州市柳南区顺利通过文化部第三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中期督查,文化厅与防城港市打造的“国门文化工程”得到了督查组的高度肯定,文化部《文化简报》指出,广西“国门文化工程”为树立公共文化国门形象、维护边境地区稳定和文化安全作出了有益贡献。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大跨越。2017年,全区建设2043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含贫困地区边境县、民族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全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总数将达到10322个,覆盖率将达72%。推进已建成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打造100个自治区示范点。
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深入开展。全区1515个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实现零门槛开放和免费提供基本服务。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万次,服务群众2000多万人次。
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取得新进展。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指导市、县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公布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组织实施。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西首届全民艺术普及日活动在柳州启动,成为全国首个确立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日”的省区。2017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暨第九届“魅力北部湾”(北海)等一系列全区性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西少儿合唱队在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上荣获全国第三名。
二、艺术创作演出繁荣发展
艺术作品创作稳步推进。共有34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排名第9位。壮剧《冯子材》参加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现代桂剧《赤子丹心》在南宁首演并在全区巡演,大力宣传黄大年的英雄模范事迹,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舞蹈《风起苗舞》荣获全国民族民间舞“荷花奖”。壮剧《第一书记》、小品《懒汉脱贫》等亮相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等国家级艺术舞台,壮剧《冯子材》等优秀剧目在天津等省市进行巡演,舞蹈诗《侗》在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为中外记者献演,受到各界高度肯定。
重大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圆满完成自治区新春团拜会文艺演出等重大演出任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等专业艺术活动,以鲜明的主题、多维度的视角展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呈现了全区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惠民演出品牌影响广泛。“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等全区19个驻场演出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区共开展驻场演出636场,观众44.56万人次。全区各级文艺院团持续开展以“唱响八桂中国梦”为主题的艺术精品到基层惠民演出活动,演出2857场,观众300.45万人次。
三、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持续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肯定了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出的文物有特色,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加强特色博物馆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重要指示。
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对全区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区文化(文物)会议对加大全区文物保护力度进行了部署,全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重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文化厅成立了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与北海市政府建立了厅市会商机制;北海市、合浦县调整充实了申遗机构。合浦汉墓群四方岭等重点保护区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
加快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开展革命旧址维修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湘江战役旧址、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旧址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革命旧址保护工程。自治区计划每年投入2300万元用于桂北红军长征文物保护建设工作。
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在桂林成功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组织广西博物馆与云南、西藏等省级博物馆联合主办“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在辽宁、河北等省展出,组织广西民族博物馆精品展览赴苏州、成都等地进行展出,大力弘扬广西优秀民族文化。
文物安全工作持续加强。文物安全内容首次列入自治区政府对设区市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内容列入自治区政府对设区市政府消防安全年度考核体系、安全生产年度考核体系。文化厅和广西公安消防总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深化火灾基层防控,人才培训和推动微型消防站建设。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入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1月1日正式实施,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有了法规保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文化厅公布了160名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自治区级传承人数量达到555名。
民俗文化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系列文化活动,全区各地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430多场,《广西尼的呀》、《春暖花开三月三》等“壮族三月三”题材的作品在各大网络媒体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成为当地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持续加大。成功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活动,全区文化系统组织开展了130多场宣传展示活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组织桂剧、壮剧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校园巡演,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文化厅在文化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作主题交流发言。
五、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有序推进
完成了文化厅牵头负责的重点改革任务“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各级文化市场执法机构组织开展了多项文化市场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以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和双随机抽查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形式,切实做好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确保了文化市场环境安全有序。
2017年,全区共出动文化市场执法检查251450人次,检查经营单位83543家次,责令改正1199家次,受理举报239件,立案调查598件,移交案件15件,办结案件1030件,罚款195.8万元,没收违法财物19296件,没收非法音像(电子)出版物5612张。
六、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根据自治区统计局数据,2017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增速比一季度高0.5个百分点。1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工艺美术品的生产长15.7%;文化艺术服务增长27.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增长5.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长22.7%。
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倾斜投入,共有5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文化部扶持,38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得到补助近4000万元。
文化产业展会影响扩大。联合自治区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2017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和2017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文化企业及组团参展。组织区内文化企业参加第13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2届中国(敦煌)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等全国文化展会并获得多个展会奖项。
七、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备受赞誉
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力度。组织广西优秀艺术团队赴越南、老挝、以色列、土耳其、克罗地亚、泰国、德国、斯里兰卡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广受欢迎。积极推进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工作。成功举办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等配套活动,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200多名代表围绕“中国—东盟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交流,达成了合作共识。
不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组派文艺团队赴台湾开展了“欢乐春节”庙会、经典剧目巡演活动,在澳门成功举办了“根与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组织广西艺术团赴澳门参加第十五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组织舞剧《碧海丝路》赴香港、澳门演出,全面、立体、集中地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计划年底完工明年年初投入使用。文化厅持续加大指导支持力度,牵头组织广西演艺集团、广西戏剧院等相关单位对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的演出内容、项目规划等进行多次论证,确保各项演出工作顺利开展。
区直文化系统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加快。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区直文化系统幼儿园改扩建、广西艺术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学综合大楼等3个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广西群众艺术馆改扩建项目已经正式动工,广西博物馆改扩建、广西民族剧院等2个项目共获得自治区财政安排的2017年政府新增债务资金5000万元。
各市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开展。桂林博物馆新馆、钦州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新的文化场馆正式投入使用。南宁、柳州、贵港、玉林、贺州等市新建和规划了一批文化项目,大力改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水平。
九、文化扶贫工作彰显行业特色
文化厅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的主要项目之一,在748个贫困村启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占总数的62.3%,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2017年新增的84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安排在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实现全区14个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三区”人才工作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管、用”相结合的新办法,安排专项经费728万元,在全区招募“三区”文化志愿者603名,定点服务12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促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可持续发展。广西文化厅在文化部文化扶贫论坛上作代表发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