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绩效考评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十三五”文化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文化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自治区文化厅2016年承担职能工作、专项考评、共性考评,三级指标共有144项,评分点240项。
(一)职能工作指标。共有三级指标95项,比2015年增加了63%,关键步骤119项,比2015年增加29%。主要包括推动文化服务于品质提升、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实施文化领域脱贫攻坚、组织创作演出文艺精品、做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抓好文化惠民项目、推动文化走出去等36项重点工作内容。截至2016年11月30日,已完成关键步骤88项,完成率达到74%。此外,共有3项临时性重大工作获自治区绩效办审核同意列入考核且均已完成。未完成的指标项目尚未到完成时限,正在按步骤推进落实中,均将于12月31日前完成。
(二)专项指标。共有三级指标9项,关键步骤29项。主要包括脱贫攻坚、法治建设、信访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设区市绩效考评主体履行职责等9项内容。截至2016年11月30日,已完成关键步骤11项。其余指标完成时限为2016年12月31日。
(三)共性指标。共有三级指标39项,关键步骤41项。主要包括政务工作、政务信息报送、政府督查工作、行政支出和效率、公务员培训、党委督查工作、保密工作、网络安全管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建设等15项内容。截至2016年11月30日,已完成关键步骤12项。其余指标完成时限为2016年12月31日。
二、主要工作亮点
(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没有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填补了中国没有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
(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玉林市圆满完成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综合成绩在西部13个创建城市中排名第5。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家级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之一。
(三)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政策有新成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通知》,制定了《广西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制定了《广西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3月,文化部《情况通报》第5期头版刊载了信息《广西顺势而治300家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对广西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4月,中央领导对广西报送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信息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肯定广西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0月,广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调研报告刊登在文化部《文化市场信息摘报》上,得到文化部雒树刚部长、项兆伦副部长等领导批示表扬,充分肯定了广西在工作中有实践、有总结、有思考的作风。
(五)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效应凸显。组织开展了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为主题的2016年“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多场次,覆盖了全区14市81县,覆盖率达75%,参加活动的单位、企业超过50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5%。丰富了广西各族人民的假期生活,展示了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彭清华书记作出了重要批示,认为“经过几年的努力,壮族三月三已成为我区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要求各部门加强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将“三月三”打造成一个民族文化嘉年华,进一步提升“壮族三月三”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广西艺术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学综合大楼已顺利封顶,区直文化系统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广西群众艺术馆改扩建项目已经完成立项、可研批复等工作,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广西民族剧院建设项目已经得到了自治区发改委立项批复,目前已进入可研阶段。2016年全区共有1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项目在建。
三、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2016年,文化厅围绕中心工作、紧盯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工作成果喜人、亮点纷呈。
(一)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干事创业形成新机制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文化厅党组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区直文化系统政治学习的首要任务,成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了文化厅“两学一做”实施方案和工作细案。组织举办了3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2期专题辅导讲座。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专题党课形式,先后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第一书记》《刘胡兰》等4个剧目的演出。组织参加区直机关组织的建党95周年歌咏比赛获得预赛、决赛双第一的好成绩。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手抄一遍党章、写一篇手抄党章体会、对照党章查找一次存在问题、立足岗位做出一个承诺”活动。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宇同志给全厅党员干部上了3次党课,其中1次是“七一”专题党课。另外,他还带头到扶贫点给基层党员上党课。厅党组中心组共组织集中学习12次,专题学习4次。同时,通过“学”“做”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培养、锻炼了一批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群众信得过的文化扶贫干部。在区直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座谈会上,我厅被列为9个介绍经验的发言单位之一,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肯定。
为进一步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的完成质量,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厅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制定印发了《文化厅机关绩效问责办法》,在文化厅机关实行工作问责制度,对在贯彻落实自治区重点工作、自治区领导批示事项以及执行厅党组决议等方面存在工作不力的情况进行问责,促使文化厅机关干部树立全局观念,勇于担当、奋发有为,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文化发展环境。
(二)积极打造桂风壮韵舞台艺术精品,文艺创作生产演出持续繁荣。
文艺创作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制定实施了《广西舞台艺术三年创作规划(2016—2018年)》,进一步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广西共45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同比增长42%,在全国排名第5位。
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广泛。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系列重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主题音乐会、大型文艺演出、主题展览和参加歌咏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全区文艺院团以“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为主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开展惠民演出,共演出1571场,观众人数达140万人。
驻场演出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评选和公布了“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民族戏苑”周末剧场、柳州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等十大优秀驻场公益演出项目,上半年全区驻场惠民演出项目共演出480场次,观众人数达25万人。
精品剧目演出广受关注。音乐舞蹈诗《花山》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银奖。交响组曲《海上丝路》等13部新创大型剧目在区内公演,舞剧《妈勒访天边》、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多部剧目在全国巡演,社会反响热烈。
(三)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为民办实事工程持续推进。新建的12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已全部开工建设。到2017年4月,全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总数增加至8279个,覆盖全区58%的行政村;全区112个公共图书馆、2个美术馆、123个文化馆、11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个博物馆、纪念馆和40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实现零门槛开放和免费提供基本服务,文化服务延伸到了城市社区的大街小巷。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241万册,读者人数655万人次,图书借阅量693万册,读者活动2022场;全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举办群众文艺培训活动2580次,培训人数13.5万人;全区各级博物馆举办展览384个,参观人数达1504.3万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1402场。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承办了2016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暨第八届“魅力北部湾”(防城港)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广西、江西、青海、山东等4省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全区开展以“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志愿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
(四)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成效突出。
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南宁市顶蛳山遗址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组织开展湘江战役旧址文物维修保护工作,指导开展合浦汉墓群保护规划、保护展示工程和合浦汉文化陈列展示馆(海上丝绸之路汉文化博物馆)建设工作。《百里岩画,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荣获了第十三届(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编撰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并提交自治区人大审议。南宁市等部分设区市制定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有效地推动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推动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在边境地区建成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点,培育一批生产性保护企业,带动边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6个项目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
(五)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文化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评选公布了8家文化企业为第六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1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8家。12个文化企事业单位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服务业品牌”称号。广西千年传说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力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
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活跃。组织申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获得经费支持4420万元;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市县项目35个,支持金额2540万元。文化旅游项目“南宁万达茂”、桂林保利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促进各地文化产业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有各级文化产业园区9家。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已入园企业130家,北海文化产业园已入园企业103家。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良好,现有动漫试验园区2家、自治区动漫骨干企业28家,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16家。2016年度下达广西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扶持和奖励重点动漫项目18个。
特色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评选首批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50个,推动16个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和22个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建设,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启动了2016首届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推动广西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六)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文化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制定实施了《关于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扩大文化消费的意见》,促进文化娱乐行业健康、融合、创新发展。全区开展转型升级场所超过300家,共评选出“五星示范店”30家,“四星示范店”55家,“三星示范店”29家,树立了文化行业整洁、阳光、健康的社会形象,在发展广西经济、解决民生就业和拉动城乡文化消费、丰富活跃公共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广西被确定为全国9个试点文化市场经营主体黑名单管理省份之一,制定了《广西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实施细则》,逐步建立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监管制度,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市场安全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制定了《文化单位(场所)安全生产规范管理工作指引》,全面规范文化单位和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十防”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全国“两会”期间文化市场安全保障督查工作、全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月”活动、县城乡镇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共检查经营单位41560家次,责令改正489家次,受理举报146件,立案调查243件,办结案件306件,取缔17家,罚款53.7万元,没收违法财物3.9万件,没收非法音像(电子)出版物4.2万张。
繁荣商业演出市场。审批备案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共236场次,引进涉外、涉港澳台演艺人473人次。
(七)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广西文化影响日益扩大。
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服务外交大局。承接自治区重点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广西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河江四省元宵联谊晚会、香港广西社团总会“赏心乐食”美食文化节广西展区和广西主题日活动、广西全球推介日特色民族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推动广西优秀文化作品走出去,组织开展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走进东盟活动,在泰国、柬埔寨演出经典彩调剧《刘三姐》。组团赴越南参加第六届越南(顺化)国际马戏节,展示广西杂技艺术。
对东盟文化交流不断拓展。成功承办了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同时举办了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校长圆桌会、第11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第4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第2届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等多项活动。论坛成为了加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增进政府与民间了解与友谊的重要平台,为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活力与保障,也为进一步夯实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美丽中国•美丽广西”品牌影响扩大。承接新加坡海外欢乐春节任务,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五彩八桂—广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展”和“美丽中国·美丽广西—桂风壮韵中华情”文艺演出,这是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启用后,国内首个省区到中心进行演出。
(八)创新扶持措施办法,文化扶贫惠民富民有新贡献。
文化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制定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2016—2017年文化扶贫富民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在54个贫困县、703个贫困村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占2016年建设总数的58%,重点保证项目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仅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自治区补助资金就达1.55亿元,占比超过50%。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补助全区贫困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4738万元。实施文化产业重点扶贫项目,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入股、合作的经营模式等方式,积极引导贫困地区挖掘民俗技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定点扶贫工作有力推进。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定点扶贫任务,联系的昭平县界塘村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村容村貌村风焕然一新。2016年以来,文化厅定点联系昭平县白山村、马圣村、阳朔村、凤立村、新寨村扶贫工作,2016年符合脱贫摘帽标准脱贫的贫困户共223户978人。文化厅先后选派8名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工作,派出近20名干部配合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组织区直文化系统近千人到联系的村户中进行调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扶贫特色,脱贫工作成效明显。一是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得到稳步提升。文化厅(含厅直属单位)通过支持投入“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实现劳务就业、帮助申报政策性资金补贴、捐款捐物、举办文化技能培训班等形式,筹集落实资金1425万元,实现贫困群众劳务就业179人次,资助贫困学生131人,培训111人次。2016年文化厅定点帮扶村平均每户贫困户增收6500元以上,其中2016年确定脱贫摘帽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平均达到4213元,远远超过国家认定贫困户年均人收入3100元的脱贫标准,少数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二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协调落实1250万元用于贫困村村屯道路建设、新村委办公楼和村级服务中心建设、饮水保障、水利设施修缮、学校等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投入248万元开展文物遗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文化教育设施维修建设。三是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向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相关部门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各种扶贫专项资金3012.72万元。9月,自治区脱贫攻坚督查暗访组向全区通报表扬了文化厅定点帮扶白山村的相关工作,认为文化厅定点扶贫工作举措有力,为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预期成效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厅党组将带领厅机关各业务处室,坚持以绩效考评为抓手,切实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圆满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人民交办的各项任务,奋力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
2016年12月7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