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疫情之下,他们住在博物馆地下室里守护文物

  • 时间:2022-04-26 21:28:4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cc9c9562b3fe440fa1946afb0c8e8c85.jpg

  4月10日下午,上海博物馆内安静无声。

  安保人员在每层展厅例行巡逻,保洁人员开始又一轮消杀清洁,保管工作人员检查记录文物库温湿度环境……虽然没了参观者,但一切又都和往常一样。

  不过,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朱诚有些焦虑——刚刚补充的一批馆内防疫物资,估计又要半夜才能送达。终于,这批物资在昨天0点到达,在装卸区消毒整理完已是凌晨2点。

  自3月21日实施驻馆闭环值守起,一支122人跨部门组成的队伍就留守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和龙吴路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周浦文物库房。

  “我们以‘文物安全是博物馆工作的生命线’的确定性,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上海博物馆闭环值守团队带班负责人,朱诚说,“目标就是防疫与文物‘双安全’。”

  目标是防疫与文物“双安全”

  尽管结束工作已是凌晨2点,朱诚还是在昨天(11日)早上6点,给自己做了一次抗原测试——除了辖区安排的核酸和抗原检测之外,每天早上,上海博物馆值守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一次抗原测试,才能按工作日的节奏上班。

  展厅之内,“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的195件/组文物依然静静安放。3月10日,受疫情影响上海博物馆不得不宣布暂时闭馆之时,这场展览才刚刚开幕。如今尽管没有参观者,安保人员依然按过去的节奏,每天穿行于千年流传的文物之间巡逻检查。

  dc53f5db5fcb4169973ec4a603d7e594.jpg

  展厅没有参观者,但工作如常

  留守馆内的不止安保人员。上海博物馆3月21日开始实施驻馆闭环值守,来自安全保卫、文物保护、工程物业、信息中心以及后勤保障等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值守团队,确保闭馆期间文物安全和场馆正常运行维护。

  下午时分,上海博物馆各个部门会在疫情防控工作群报告当日情况。作为这个工作群的“大管家”,负责此次上海博物馆疫情防控工作的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相当关注值守人员的情况,调度居家办公的人员支持前方值守工作:从联系物资供应方所有物资必须有保障且要留足余量,到全市核酸检测前与疾控部门和街道确认“千万别遗漏留在馆内的工作人员”,群里的同事们成了值守工作人员的坚强后盾。

  “我们目标是防疫与文物‘双安全’。”据介绍,疫情发生的两年多时间,上海博物馆一直保持着较为充足的防疫物资储备。今年3月初上海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后,又补充了一批物资,3月31日再紧急采购了一批。“文博工作者习惯戴口罩和穿工作服,因为日常接触文物也需要这些装备。”朱诚透露,值守期间消耗量最明显的物资之一是隔离防护服,“因为按照文博专业和防疫的规定,接触一次外来物资就得更换一次,一天接触3次就得换3次。”

  突发状况总是不期而遇。不久前,一名在馆内已闭环工作近一周的工作人员接到疾控部门电话:3月26日他曾在家吃过一顿饭,家中钟点工刚刚被确定为阳性感染者。

  这名工作人员立即被安排进早已备好生活物品的隔离场所,每天按规定检测,送饭上门。如今这名工作人员隔离期满,已经重新开始工作。原来,在上海博物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部署下,保卫处副主任周锦辉和值守的同事们在过去应急预案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还一起进行过两次演练。朱诚说:“突发情况总会出现,但有准备就不怕乱。”

  “我们大家在一起”

  朱诚是3月31日进入闭环值守的上海博物馆,接替前期已在这里闭环工作10天的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临行之前,妻子问他是不是“5天之后就能解封回家”,他回答:“可能不止一个5天。”

  眼见此次上海疫情形势严峻,朱诚做好了封控措施升级的心理准备。他在行李中偷偷塞进不少自己喜欢的小零食,“物质准备也要有”。

  值守团队中13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不仅工作中冲在最前面,也承担起了解大家想法、解决大家困难的任务。有些工作人员患有慢性病,只携带了用到4月5日的药物量。临时党支部将这一消息发到疫情防控工作群,在馆领导协同下,负责采购防疫物资的同事立即联系上对接的医疗器械公司,列出用药清单,通过他们配齐药物,再和防疫物资一起送进馆内。

  昨天,上海首批“防范区”公布的消息传来,一些工作人员难免心生波澜。朱诚和党员们向大家解释,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肯定要等到上海社会面清零之后才能逐步恢复正常,所以“无论如何大家都要做好准备坚持到最后”。朱诚对大家说,“不管哪一天解封,我都跟大家在一起。上博所有人,我们大家在一起。”

  令朱诚感动的是,尽管面对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值守的工作人员依然保持着朴实。昨天凌晨2点整理好新一批防疫物资,他对最后负责清理的保洁阿姨道谢说辛苦。阿姨笑了:“辛苦啥?现在的生活好了,能比过去干农活辛苦?”

  线上线下同步点交文物

  4月7日这天,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一大早,驻守馆内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就开始连网线、架机器,反复进行调试测验,“这一次要多方连线,不光要交流顺畅,实时视频还得看清文物身上的每一条‘细纹’和每一个微小‘瑕疵’。”

  0be9312cf88e491b8dc753781907913c.jpg

  “静”下来的上海博物馆

  3月24日,一批刚刚结束海外展览的馆藏漆器从韩国首尔回到上海。尽管韩国方面装箱时已进行过消杀处理,进入海关后又再次消杀,但按照文物存放环境缓冲和疫情防控的要求,这批文物还是在周转库房里静置了14天。

  尽管此前已有详细方案,杨志刚还是一早守在视频前,远程指挥现场工作;在现场的朱诚则负责值守部门工作人员间的沟通协调;文化交流办公室着手联络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上海管理处、运输代理公司,将相关材料给予确认;当初参与布撤展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则再次远程“复习”资料,为点交做准备。

  下午1点,线上线下各方人员就位。在多个摄像镜头的环伺监督之下,现场“全副武装”的行政科人员用专业工具打开文物包装箱,将文物从箱内逐层取出,再移交给保管部工作人员。

  驻馆的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同样口罩、手套等一应俱全,逐件接过文物,现场对比实物与出库时的图像资料、记录信息,“每一处细节都要确认过。”文物细节的实时画面不时被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放大展示到视频中——方便曾参与布撤展工作的工艺研究部专家和保管部工作人员在线观察辨别。

  历经4个多小时工作,24件(组)文物经多方线上线下确认无误,完成点验、签收,重新入库。

  “越是特殊时期,公共文化机构越要发挥文化辐射力、影响力。”首批负责闭环值守团队工作的杨志刚,曾在上海博物馆闭馆后为观众和网友直播过一场在线导览,他也希望疫情影响下无人押运、线上点交布展的创新方式,能让更多博物馆看到上海博物馆的值得信任的实力,继续国际文化交流。

  上海博物馆坚持“闭馆不闭展”背后,有一群人默默努力。夜幕降临,值守的工作人员们会在微信群里交流一天工作感受,分享拍摄的照片,从细小角度发现博物馆之美:有人拍到文物的特殊光影,有人晒出办公室临时床铺的文创虎年多功能枕……

  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这样一群人,默默付出,却不问“值不值得”。

  “作为上海市民,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参与者。自律一点,解封就快一点,这是上海市民应有的自觉。”朱诚说:“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守护的是国家文化瑰宝。我们把工作做好,就是对这座城市抗疫的支持与守护。”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20422/4f3117c37adb4bf9be793003acd399c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