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海南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 时间:2022-04-26 23:53:1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三亚·亚特兰蒂斯等一大批旅游综合体相继开业,或传统或现代的演艺活动让游客体验海岛风情,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渐渐走出“深闺”留住人们的乡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旅文厅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政策举措,让旅游业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1年旅游总收入较疫情前的2019年实现大幅增长,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凸显,有效助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航拍三亚市海棠湾酒店建筑群,醉美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记者 张茂 摄

  与此同时,一场场文化演出、一个个电视节目、一项项体育赛事背后,是我省旅文系统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懈努力。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今后,省旅文厅将继续推动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政策及制度创新,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标志性项目工程建设,扎实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  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含金量

  作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省份,我省在推进旅文广体融合发展中先行先试、积极作为。2018年9月,我省整合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职能,组建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为推动旅游与文化文物广电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为推动旅文广体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省旅文厅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加大制度集成创新力度,共推出《以海南旅游卫星账户构建旅游统计新体系》《创新导游管理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境外电视频道传送审批及监管新模式》《率先建立帆船运动旅游管理专项制度》《“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新模式》5项经省委深改办认可并发布的制度创新案例,在同期的全省市县和省直机关中名列第二。其中,“旺工淡学”旅游人才培养案例得到国家部委认可并向全国复制推广,在中组部、商务部主办的“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上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

  创新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的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也有效促进旅游文体产业提质增效。

  2017年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共签约旅游项目56个,协议投资额1406.39亿元;中国旅游集团、携程集团、凯撒集团等13家中国旅游文体企业、机构进驻海南;酷怡国际旅行社(三亚)有限公司、三亚丽德国际旅行社2家中外合资旅行社成立;三亚·亚特兰蒂斯、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海口长影环球100、观澜湖北京街、陵水富力海洋欢乐世界等旅游综合体相继开业……海南旅游以求新求变的新路径,显示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磁场效应。

  高质量发展有力提高产业含金量。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8311.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亿元,我省旅游产业正式加入“千亿元产业俱乐部”;2020年,海南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及时出台“振兴旅游业三十条”,迅速恢复国内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经济强劲复苏,成为全国旅游恢复情况最好的省份之一;2021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8100.43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7.5%,旅游总收入1384.34亿元,较2019年增长30.9%。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凸显。

  

  游客在万宁市日月湾的浪尖跳跃、冲刺,展示矫健身姿,享受假日时光。 记者 袁琛 摄

  融合  文体旅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在文昌看火箭升空,感受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国际音乐节嗨玩,度过激情欢乐的跨年之夜;在山区和乡村品味乡愁,尽享田园之乐;在涌动的浪尖上“飞舞”,体验冲浪的动感与激情……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着海南旅游度假的新玩法。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到如今的多元体验,游客们也见证着海南旅游的转型升级。

  节庆会展、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各类活动接连上演,文化、体育与旅游的进一步融合使得我省旅游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游客们深入雨林腹地,探寻神秘的自然奇迹;漫步骑楼老街,触摸下南洋时的激荡风云;走进渔港渔村,聆听来自大海的故事……华晨宇等明星演唱会及湖南卫视海口跨年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连番举办,草莓音乐节、三亚国际电子音乐节等演艺品牌先后落地,文化演艺活动的接连上演更是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沙滩运动嘉年华、亲水运动季、嗨跑海南、骑行海南、高尔夫系列赛事、青少年系列赛事等体育赛事活动IP日渐成熟。万宁日月湾的游客体验着冲浪的刺激,五指山红峡谷文化旅游风景区的游客通过亲水三项赛深入自然,开启了解海南的崭新视角,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随着“旅游+”给市民游客带来新体验,“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成效显著,为人们打开一幅“处处有旅游,行行加旅游”的新画卷。

  三亚市吉阳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海口市秀英区、三亚市海棠区、琼海市、万宁市、定安县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到79家,其中7个市县实现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实现高A级景区“零”的突破;博后村等29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博鳌镇等3个旅游小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单;按五星级标准建设开业酒店达123家,评定金宿银宿铜宿三个等级乡村民宿66家,全省形成了由品牌酒店、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民宿等组成的旅游住宿供给体系。

  

  海南省少儿民歌文化季成果展演现场

  提升  开启文体广电事业新篇章

  一场场演出精彩纷呈、一个个展览抚今追昔、一项项文化惠民活动走进黎村苗寨……这是丰富多彩的琼岛大地,这是和乐融融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省旅文厅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省图书馆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省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成,形成了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区域,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民健身中心、智慧体育公园等加快建设,完成海南东、南、西、北、中足球训练网点布局。

  这只是海南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的丰硕成果更给予人们更多精神力量。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主题,创作生产一批包括《红旗不倒》《白马泉涌》《黎族家园》《锦绣家园》等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舞台频频亮相。其中《红旗不倒》等4部剧目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工程,在庆祝建党百年活动中受到中宣部、文旅部等肯定,为讲好海南故事献上文艺力量。

  文艺佳作接连涌现,各类演出和展览也不间断。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少儿民歌文化季”“旅读海南”“民间文化艺术季”、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等文艺展演活动连续开展,全省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共组织文艺活动约4700次,举办展览约700场,极大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享受到文化大餐的绝不仅仅是市民。我省盯住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三个一”惠民演出共完成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654场,“优化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作为省旅文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第一任务事项,有效解决全省边远地区2541户群众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让人们看到了“非遗”的巨大生命力,更添文化自信。目前,我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2项。创新举办的海南非遗研学发展大会、2021海南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有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市民游客在省博物馆观看传承人展示黎族织锦工艺。记者 宋国强 摄

  2017年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

  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总场次达3.56万场

  观众达3137.12万人次

  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共推出陈列展览637个

  参观人数975.4万人次

  2018年以来

  我省评定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三亚博后村等29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琼海博鳌镇等3家旅游小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单

  评定旅游小镇8家、金宿银宿铜宿三个等级乡村民宿66家、椰级乡村旅游点217家。

  目前全省共有

  博物馆37个

  公共图书馆24个

  文化(群艺)馆23个

  艺术表演场馆15处

  乡村(街道)文化站219个

  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38个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80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2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海南省代表团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获4金2银1铜,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取得1金2银2铜,均取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最好成绩。

  “旺工淡学”项目培养旅游人才1.5万人,有效缓解旅游人才紧缺状况。

  原标题:海南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高质量 蓄势再出发

  记者:赵优

  

  

  (编辑: 肖映雪)

  


原文链接:http://lwt.hainan.gov.cn/ywdt/zwdt/202204/t20220425_31805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