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上海博物馆学院,共同为全国14周岁以下少年儿童特别策划的《文物里的唐诗》六一线上公益活动,结束了连续7天、每天1小时的线上直播。属于孩子们的博物馆“奇妙周”接近尾声,小观众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今天凌晨刚刚截止的“我为文物赋诗”作品征集活动,收到了100多件小朋友的投稿。在“上海博物馆学院”视频号,7场直播共吸引近7万观众,获得超过40万次点赞;而同步直播的新民晚报“上海时刻”视频号,6月1日的首场活动就吸引了36万人次在线观看。传统文化成为了今年儿童节最特别的礼物。孩子们跟着“蛋蛋哥哥”张和鑫的讲解,从诗作及文物中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获取了治愈心灵的力量。
图说:“文物里的唐诗”活动海报
从唐诗看唐朝
唐诗不只是文学的海洋,也是唐朝历史的“第二档案库”,是比官方史书更微观、更接地气的“历史资料”。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张和鑫一直喜欢在讲解中引用唐诗。此次活动,他总结了其中反响最好、最受小朋友们关注的几个话题,作为儿童节礼物“在线放送”。
正值全国“高考时间”,唐朝人的“高考”又有什么不同?6月2日的直播中,“蛋蛋哥哥”就带着小观众们还原了唐朝诗人的生动记载。“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冒雨投前驿,侵星过断桥”都形象地写出了古人赶考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众所周知诗人李白是唐朝酒文化的代表,却很少有人知道白居易也留下了60多首“茶诗”,可以说是唐朝茶文化的代表。“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记录了饮茶的器具;“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写下了饮茶的流程;《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等诗作也反映了白居易钟爱的茶叶品种。跟着白居易“吃茶”,让生活在千年之后的少年们“见”到不少唐朝茶文化的一手资料。
图说:张和鑫在讲解中
李白眼中的唐宫生活、风靡唐朝的外国美食、唐朝的佳节习俗……这些唐朝生活的“二三事”,通通被记录在这部由唐诗汇集而成的“唐人生活史”里。
借文物读唐诗
李白珍爱的“五花马”,白居易喝茶的越窑瓯,唐玄宗的千秋镜子……千年过往,那些曾经活跃在唐诗世界中的“潮品”,成为当今博物馆中的珍宝。这些唐诗里出现过的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博物馆里的唐诗课”最好的“讲师”。
图说: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凤首瓶
读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许多小朋友都对唐朝人饮酒的盛况心向往之。在6月6日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风靡唐朝的外国美食》直播中,“蛋蛋哥哥”就亮出上海博物馆藏的唐三彩凤首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唐三彩象首杯等一批文物。优雅别致的造型、精致华丽的花纹、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异域风情的设计,都令大家眼花缭乱:“原来诗中的描写,不是夸张修辞,而是真正的‘纪实’。”
白居易笔下风雅的唐朝茶道,也在文物的佐证下变得具象起来。上海博物馆藏的唐越窑青瓷碗颜色“类玉”“似冰”,与绿色茶汤相得益彰,既是白居易偏爱的一类茶具,也是“茶圣”陆羽最为推崇的一类茶具。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的一套唐白釉煮茶器则包括了茶碾、茶炉、茶盏,配合诗中描写,唐朝人饮茶的仪式感也在大家的脑海中立体了起来。
图说:唐朝茶具
有了文物、古籍的“导读”,唐诗不再单单是文学作品。诗中景象跨越千年来到我们眼前,每一次阅读都成了一次对历史的回望,这也让小观众们萌生出许多新的感想。与线上直播同期开展的“我为文物赋诗”活动给了孩子们效仿古人、用诗作发表感想的机会。6月8日,活动开启了网络投票,评选出了“TOP5最佳文物诗歌作品”,获奖者将收到证书及上博学院活动“大礼包”。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