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品农家乐 > 正文

对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720号提案的答复

  • 时间:2022-06-23 09:06:3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鲍子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保护传承开发及利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出台《安徽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安徽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章文件,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公共文化场馆活动,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全省非遗传统戏剧扶持成果展演、非遗抗疫主题作品展、“游江淮——百项非遗进景区”“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带你游安徽”等展示展演。

  截至目前,全省现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木结构营造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国家级99项,省级479项,市、县级6000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名,省级792名,市、县级7800余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99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7个),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列入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省级安庆戏剧和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传播交流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人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

  您提出的加强非遗数据库建设、分类保护、非遗馆建设、产业化发展、传播推广等建议,很有针对性。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数据库建设。结合我省非遗保护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分类、分项、分区域管理等方式,建设全省一体化数据平台,建立涵盖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等数据的存储、申报和监管系统,实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二是加强分类保护。对覆盖面大、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命名建立一批非遗工坊,在生产中加以保护。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表演类项目,提高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支持创作优秀剧本、曲本。推动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省非遗馆正式立项,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正在全力推进土地审批等前期工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馆拟于年底前建成;谋划建立徽州传统建筑、宣纸及珠算专题展示馆。推动各市、县建设非遗场馆,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

  四是推动生产性保护。对具有市场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以非遗传承人为抓手,扩大传承规模,建设传承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在生产中加以保护,建设中国宣纸集团、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加大非遗题材出版物的支持力度,编辑出版《徽州明清建筑营造技艺—徽州祠堂》《非遗视界(第五卷)》等书籍。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花鼓灯、徽剧、宣纸制作等非遗项目进入全省600余所学校展演展示,邀请非遗专家、传承人进校园讲授知识、传授技艺,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校园文化载体普及非遗知识。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六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服务活态发展、强化传承人主体性”的宗旨,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举办手工纸制造技艺、歙砚制作技艺、茶叶制作技艺等培训班。实施“名师带徒”工程,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具备非遗项目传承技艺、长期从事传习活动的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结成教学对子,签订协议,培养非遗传承人。

  

  感谢对安徽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

  专此函复。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联系电话:0551—62999581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6月20日


原文链接:https://ct.ah.gov.cn/public/6595841/87338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