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家乐管理 > 正文

唱响筑梦新时代主旋律大家唱群众歌咏接力活动7月启幕

  • 时间:2022-07-07 02:15:4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今年7月,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四川省大家唱群众歌咏接力活动(以下简称“接力活动”)。届时,将采用“3+N”的组织形式,通过四川83个民族乡的群众歌咏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串起全省各地100余场各具特色的群众歌咏活动。活动以歌为媒,以普及性高、参与面广、震撼力强的歌唱形式为载体,用歌声汇聚磅礴力量,感召新时代的四川儿女不忘初心、踔厉奋发。

  据了解,接力活动以“迎接二十大•放歌新时代”为主题,将持续至12月,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省文化馆,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民族宗教局(委)共同承办。

  这是记者7月1日从接力活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的消息。

  

  把舞台交给群众把话筒递给百姓

  用歌声颂扬新时代、赞美新生活、展望新未来。接力活动的开展,将把舞台交给群众,把话筒递给百姓,激发起全川歌颂党和人民的热情,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力活动将采用“3+N”的组织形式,即3个省级示范活动、100余场覆盖全省各市(州)、部分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地方性活动。其中,3个省级示范活动包括7月至9月举办的四川省大家唱民族歌咏活动;9月至10月举办四川省群众歌曲大家唱电信IPTV展演活动;9月至10月举办的第二届巴蜀合唱节(四川赛区)选拔赛。这三项活动串起全省各地100余场各具特色的群众歌咏活动,形成此起彼伏的群众歌咏活动热潮。

  

  据了解,四川省大家唱群众歌咏接力活动,是全国“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群众文化活动地方联动项目,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下开展,也是贯彻全民艺术普及月,推进合唱艺术普及的创新实践。同时,本次活动也是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以群众歌咏形式为8月下旬即将举办的少数民族艺术节营造第一波声势。

  线上为主新增83个民族乡的歌咏活动

  巴蜀大地,历史深厚,物产丰盛。这片热土,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泸州酒歌、峨眉山歌、彝族民歌《古嫫阿芝》等传统民族民间歌曲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川江号子、宜宾金沙江号子、内江东兴区的“清流船工号子”等纤夫拉船之调,各有特色。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歌,记录着川人的生活,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活动还首次新增设了83个民族乡的群众歌咏活动。省民族宗教委二级巡视员田道云介绍,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此次组织全省83个民族乡参加四川省大家唱群众歌咏接力活动,还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接力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不少创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介绍,接力活动充分考虑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以线上展示为主,线下展示为辅。主要通过H5专题页形式,联合各大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同步开展大家唱歌咏活动短视频接力活动,推出歌唱艺术普及慕课,并以直录播形式展现全省大家唱歌咏活动的精彩画面,搭建群众自我展示的演唱平台。

  整体来看,此次活动将凸显“紧扣党的二十大主题”“83个民族乡多点传唱接力”“线上线下相结合”“联动特色品牌活动”四大特色。各地群众将用歌声颂扬新时代、赞美新生活、展望新未来,共同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同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美篇章。

  活动筹备有序推进线上平台完成搭建

  当前活动筹备情况怎么样?

  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专题微网页、“迎接二十大·放歌新时代”H5技术搭建工作,线上大家唱所需设备、商品已准备完毕,歌咏接力H5已完成基础性技术搭建,届时可实现“足不出户畅享歌咏接力活动”。

  此外,7月即将上线的四川省大家唱民族歌咏活动,覆盖全省83个民族乡,歌手以独唱或合唱形式为家乡代言,目前已完成活动视频征集,未来将陆续开展线上展播、打榜投票,产生群众最喜爱作品。后续活动和传播渠道完善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力活动将利用好国家公共文化云及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直播或录播接力活动的精彩场面,让各地群众线上唱、线上学、线上赏,形成群众歌咏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的氛围,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群众心中。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wlyw/2022/7/1/5b17b1ca4c2145e5bbdb2b34469530ee.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