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送暖,带来春消息;昆仑滴翠,换了新面貌。近年来,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我市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奋勇当先,载着天津人民的美好祝福,带着津味艺术从海河之畔跨越山海,到甘肃、新疆、西藏等地为各族群众办演出、开课堂、绘校舍,把文艺的种子撒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版图中。
天津歌舞剧院送演出种文化
2021年9月25日,西藏昌都大剧院正上演“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天津演出专场音乐会。天津歌舞剧院小分队与当地艺术家联手,为昌都机关干部、基层群众、部队指战员献上了一台既有民族风情又洋溢着津味艺术的演出。当《我的祖国》旋律奏响,全场掌声雷动,一位观众激动地说:“天津艺术家的表演,让我感到生在祖国大家庭是幸福的。”
这场演出是近年来天歌用高质量文艺交流唱响民族交往交融主旋律的缩影。自2018年以来,该院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培育精神素养、促进地区融合、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发展理念,用心用情用功创排高质量文艺作品,累计赴甘肃兰州和甘南、新疆和田、西藏昌都等地区交流演出10余场,培训辅导6次,惠及脱贫地区人民2万余人次。在当地,一天乘车几百公里“赶场”演出是常态;一些地区海拔较高,管乐演奏员就在演出空隙跑到后台吸氧……一点一滴的浇灌,把天津艺术之花栽在了各族群众的心中。
除了送演出,更要种文化。天歌想方设法在当地开展文化帮扶,让文化艺术长期惠及群众。近年来,该院多次派创作人员赴甘肃甘南,协助当地文艺工作者排演歌舞剧《达玛花开》,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留下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同时多次邀请西部艺术家来津交流演出,既为市民带来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又推动两地艺术家互相了解和提高。
天音师生做支教路上的“胡杨林”
在新疆和田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来自天津,年轻的面孔上写满奉献与奋斗。在一堂堂课、一件件小事中,他们与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挺拔的身姿像极了傲立风沙的胡杨林……
这是天津音乐学院原创话剧《金色胡杨林》的故事,是包括该校在内的天津赴疆支教学生的生动写照。2021年,天津音乐学院选派54名师生组成实习支教团,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支教工作。他们被分配到当地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1所职高。支教师生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类指导、分层施策,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发挥文艺特长,多次举办文艺演出和培训活动,为“文化润疆”“团结稳疆”贡献青春力量。
支教期间,大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和教学能力,还通过与各族学生一同生活、克服困难,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懂得了奉献的意义。舞蹈系支教学生苏珂班上有一名女孩因双腿残疾而自卑,苏珂与其他师生共同在生活上体贴她、在学习上关心她,巧妙设计了很多活动帮她融入集体。一段时间下来,女孩脸上涌现出自信的笑容。苏珂说:“支教之初,我只是想着帮助边远地区的孩子实现梦想。支教结束,我感到自己是教育之路上薪火相传的一束微光。投身支教事业是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肩负的使命。”
天美师生打造策勒县“最美学校”
去年,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第一小学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百米文化长廊。长卷《志合图》以中国传统书画为载体,描绘出一幅山河壮阔、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祖国的锦绣画卷。风情壮美的祖国大地、富于中华传统意蕴的花鸟山水、“最美奋斗者”库尔班大叔、新疆灿烂的民族文化、建设新疆的劳动者、新时代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等一一出现在长卷中,让全校师生拥有了一座“最美学校”。这幅长卷的作者,正是天津美术学院援疆支教团的师生们。
2021年3月30日,天津美院援疆支教团86名师生在策勒县开启为期3个月的支教生活。师生们在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文艺特长,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金色的鱼钩》、声乐朗诵节目《红星闪闪》《我和我的祖国》等,让学生们沉浸式感受和学习红色文化。
教学之外,支教团发现了一片发挥专业特长的广阔天地──用美术为学生们打造“最美学校”。支教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校史馆、体育馆、操场、文化墙廊和户外展板的视觉优化整合,完成了环境创设项目26项、乡村及社区主题文化墙8组共计千余平方米,设计公共雕塑2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百米文化长廊《志合图》,该项目已成为策勒县“文化润疆”重点项目,达到了良好教学环境的育人目的。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