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农家乐 > 正文

徐汇打造“海上汇微剧节” 用小故事传递大情怀

  • 时间:2022-07-23 17:31:4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2022年1月,上海如意越剧团排演的大型原创越剧《海上光启》在上海群众艺术馆星舞台进行了首次试演,惊艳四座,好评如潮。这部剧缘起于获得首届“上海·海上汇微剧节”一等奖的越剧小戏《初心如一》,用越剧的艺术语言再现了徐光启的高光时刻和爱国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小戏佳作。

  1.jpg

  2.jpg

  越剧小戏《初心如一》剧照

    本期“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案例”,就带您了解“上海·海上汇微剧节”。

    作为徐汇总分馆制示范馆的一枚文化标签,上海梅陇文化馆(凌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戏剧为辐射力营造出了全区域微剧共享空间,打造成为“微剧创作基地”,引领新时代微剧艺术繁荣。2019年7月,“上海·海上汇微剧节”启动,这是由上戏编剧学研究中心与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担任艺术指导,徐汇区文旅局、凌云街道办事处主办,区文化馆、梅陇文化馆承办,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协办的集群众性文艺创作、演出为一体的文化盛事,旨在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搭建沟通、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发现和扶持一批呼应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原创微剧剧本。该项盛事也荣列“上海市文教结合支持项目”。

  3.jpg

  首届微剧节共征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剧本投稿726篇,包含小品、音乐剧、戏曲等多种形式

    组建“草根”创作团队 搭建文化共建体系

    凌云街道与上海戏剧学院围绕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一方面引进专业团队(上海戏剧学院“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在导演、编剧、舞美上整合资源,给予编剧、参演人员以全方位支持,协助创作特色文化作品;另一方面则不断发掘、培养社区文化能人参与演出及创作,更好整合优化以往相对零星的社区文艺资源,营造积极的居民文化活动氛围。同时,街道作为徐汇区街镇层面创作的主体力量之一,也为广大微剧创作提供场地、资金等方面支持,积极推动区域文化氛围的形成,塑造区域形象,吸引社会文创投资,并配合拓展剧目创作与培训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4.jpg

  音乐剧《看见自己》(徐汇区文化馆)

  5.jpg

  小品《手机劝主》(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

  6.jpg

  小品《那一夜》(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

    围绕主线创作剧目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微剧取材“贴近民生、贴近群众”的鲜明特点,使创作内容紧紧围绕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展开,如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志愿者服务和抗击疫情等。例如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之初,鼓励微剧创作者用戏剧、小品等节目形式,把知识推广带进社区和校园,寓教于乐,帮助学生群体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在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当下,微剧创作者也创作了一些贴合时代背景的作品,反映了抗疫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家人舍己为人、勇于奉献的精神。并且,这些创作采用多种居民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仅有诗歌朗诵,还有小品原创歌曲、歌词等,丰富多彩。

  7.jpg

  8.jpg

  凌云街道小品《大家一起来》宣传垃圾分类

    加强著作产权保护 培养作者创新精神

    针对微剧创作者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缺乏的普遍现象,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并帮助完成建档归档,协助微剧创作者对原创剧本申请著作权保护,避免被违规使用或盗窃创意。同时,结合徐汇区文旅局对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创作剧目档案、演出活动档案、经费保障档案等,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也促进区域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9.jpg

    如今,“上海·海上汇微剧节”已逐渐成为凌云街道戏迷们心中的重要节日和文化活动招牌,不仅让台上的演出者过足了戏瘾,也使台下的观众得到了喜悦。未来,微剧节还将结合徐汇社区不同场地需求,整合戏剧资源,优秀剧目将通过市民文化节相关配套活动进入到徐汇其他街镇的社区展演。

    一方戏台,万种人生。发源于市民身边、贴近百姓生活的微剧,把社区文化能人更紧密地凝聚在了一起,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成为纽带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用小故事传递大情怀、正能量,反映日常生活的凡人善举,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剧节品牌将继续坚持,走深走实。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qfc/20220718/943f18b23279409982523667db95ebdf.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