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全市水利系统抗大旱保供水工作调度会议上了解到,截至8月16日,全市34个区县累计因旱影响供水人口88.9万人。针对当前旱情,我市水利系统把抗旱保供水作为当前中心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应对极端气候。
市水利局要求各区县水利部门全面排查区域内的农村饮水薄弱环节,比照2006年特大干旱升级农村供水抗旱应急预案,突出重点人群,分类施策,保障好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坚决守住不发生农村人口因水返贫和不发生整村连片缺水两条底线。
全市因旱影响供水人口已达88.9万人
据了解,7月以来,我市出现较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34个区县遭受干旱灾害。截至8月16日,全市涉及34个区县累计因旱影响供水人口88.9万人,其中渝东北15.88万人,渝东南21.45万人。根据预测,干旱将持续到月底,全市将有近百万农村人口饮水会受到影响。
据监测,自7月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为98.1毫米,较常年显著偏少6成,为历史同期最低。
土壤墒情方面,潼南、渝北、巴南等13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轻度缺墒,綦江、铜梁、璧山、北碚、大足、荣昌、永川、南川、垫江、梁平等10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中度缺墒,万盛、长寿、奉节、巫溪、巫山、城口、涪陵、合川、武隆、彭水等10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重度缺墒。
蓄水方面,全市水利工程实际蓄水量23.66亿m³,占应蓄水量的63.3%,可供水量为17.45亿m³,25座水库干涸,2138眼机电井出水不足。
农业用水也不容乐观,目前仅有153处中型灌区和2442处小型灌区,仅能灌溉农田436.6万亩。
河流方面,受干旱少雨和高温蒸发等多重影响,大江大河来水偏少4—5成,中小河流来水偏少3—8成,66条河流已断流,长江寸滩站、嘉陵江北碚站、乌江武隆站最低水位分别低于历年同期均值3.02米、0.91米、1.78米,分别处于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低第7位、第5位、第12位。
采取超常规措施应对极端气候
面对持续高温干旱,市水利局21个工作组已深入重点区县蹲点督导、巡回指导。各区县成立工作专班、应急抢险小分队,市县联动组织3万余名干部投入抗大旱保供水工作,通过采取合理调水、延伸管网、新辟水源、应急送水等措施,目前全市城乡供水总体有保障,受影响人口基本生活用水有保障。
“当前水利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抗旱保供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抗大旱、抗长旱”,我市水利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机制和农村供水机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应对极端气候,坚决守住不发生农村人口因水返贫和不发生整村连片缺水两条底线,决不能发生因饮水导致的亡人事件。
为全力保障供水安全,我市水利系统比照2006年特大干旱升级农村供水抗旱应急预案,在尽最大力量储备水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按照“先生活、再生产、后生态”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延长现有水源供水时间。对部分已到死水位的水库,可临时动用死库容存水,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对失能老人、孤寡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要逐户落实饮水安全保障责任人,牢牢守住饮水安全底线。对新启动的补充水源、应急水源实行“先检测、再饮用”,严防发生水质安全事故。
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用水?据了解,在这次抗大旱中,全市中小型灌区有效发挥了农业灌溉用水保障作用,但灌区内仍有部分农田受灾。
接下来,我市将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结合引调水工程,根据天气、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情况,及时优化调整灌溉供水用水方案,精准调度,精准灌溉,尽最大程度保障灌溉用水需求。
水库泄洪放水前要及时送达预警信息
久晴必有久雨、大旱必有大涝。当前正值主汛期,我市水利部门将协同推进防汛与抗旱两线作战,高度警惕旱涝并存下局地旱涝急转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地质灾害、过境洪水和中小河流涨水等险情。进一步梳理打通山洪灾害预警提醒“最后一公里”,水库(水电站)泄洪放水前要及时送达预警信息,并做好沿河巡查和宣传引导工作。
同时,落实专人加强病险水库、高位山坪塘、防洪薄弱风险点、山洪危险区等防洪重点部位暴雨期间的巡查核查,经鉴定为二类坝、三类坝的水库,要按规定限制蓄水,提前做好危险区人员疏散、转移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