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积攒非遗“厚家底”。持续开展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等专项调查,梳理线索180余条,建档32项;强化传承与保护,已形成国家级1项、市级13项、区级86项非遗梯队,培育非遗传承人121名,创建市级、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5个;出版发行綦江文化遗产丛书。
二是释放非遗“文化力”。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每年开展中秋诗文诵读会等节庆习俗文化活动30余场次,开展公共文化演出“非遗进基层”活动21场次,举办“传承有我 非遗同行”系列培训班225期,培训9000余人次。
三是激活非遗“发展力”。启动“非遗+”模式,研发推出“綦迹1935”、版画“印象”等系列非遗文创产品30余种;组织参加各种主题展销、直播活动10余场次,开展2022綦江区乡村“村晚”活动,网络直播观众近120万人次,东溪腐乳、牛肉干、饭遭殃等非遗产品深受观众喜爱。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