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利华通讯员陈钰
“这么大的旱灾没减产,还增产了?”在蕲春县漕河镇艾师傅蕲艾种植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惊讶不已。
“多亏了王特派员,帮我们改变种植模式,才躲过旱灾,有个丰收年。今年亩产干艾250公斤,比去年足足多了50公斤!”9月25日,基地负责人陈志祥一边跟村民结工钱,一边乐呵呵地跟记者交谈。
蕲艾特指蕲春出产的艾草,是优质中药材,本为野生植物。2012年起,蕲春发力蕲艾产业,开始探索蕲艾人工栽培,实现蕲艾“野转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稳定的原料。
今年,该县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专业合作社成为蕲艾种植主力军,艾师傅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陈志祥返乡创业,先后在漕河镇刘榜、瓮门、铁山、彭祖等4村流转土地986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种植蕲艾。
陈志祥口中的“王特派员”,是黄冈市农科院中药材团队负责人王明辉。去年起,他作为黄冈市科技特派员,为艾师傅提供生态栽培技术,每周至少来基地一次。
“远看郁郁葱葱,可就近一瞧,艾株下半部分叶片黄的黄,落的落。”王明辉说,他第一次来基地,就发现问题所在:蕲艾种植过密,导致茎秆长不粗;田间通风透光不好,底部艾叶容易枯落。
专家直指缺点,在基地种艾已有5年的农民吕志旺,脸上挂不住,“上千年来,蕲艾自然生长在山边路边、房前屋后,从没人伺候,不也长得挺好吗?何况我们还施肥、除草。”
王明辉解释,蕲艾怕涝,野生蕲艾大多零星长在地势高的地方,规模化连片种植多在大田大地,到了六七月梅雨季节,容易积水成涝,造成根部腐烂,叶片黄化脱落。
“哪想到还有这么多学问!”吕志旺听后直点头,基地决定用新技术种艾。
在王明辉指导下,艾师傅改春种为秋播,去年11月开始埋根繁殖,将收割季节从每年7月提前到端午节前,避开梅雨季节;同时,改宽畦为窄垄,每厢地从1.8米改窄到0.8米,起垄0.3米,保证沥水通风,促进蕲艾茎秆粗壮和叶片肥厚。
4月中下旬,蚜虫爆发,造成煤污病,对蕲艾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艾草作为中药材,又不能打农药,怎么办?“蚜虫对黄色有一定的趋性。”经过摸索,王明辉带领工人制作黄色粘虫板,每亩艾田插上30块,难题迎刃而解。
今年5月底,艾师傅第一茬收割完毕,亩产干艾180公斤,比去年全年只差20公斤;9月初,虽受旱情影响,第二茬仍能收到70公斤。
“蕲艾虽怕涝,但也不能久晴不雨、缺少滋润。”陈志祥说,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带来的新种植模式,蕲艾第一茬赶在干旱前收割,第二茬在长杆出叶期,有一个月避开干旱,生长影响大幅减小。
看到效果,陈志祥还拿出5亩地,请王明辉选育蕲艾良种。“哪些艾叶精油含量高,哪些出绒率高,正在积累科学数据。”王明辉说,力争破解当前的品种退化难题,让蕲艾产量和质量更有保障。
以科技力量帮助农民保丰收,黄冈共派出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实际技术难题100多项。
在蕲春,采用王明辉的新种植模式增收的,还有马焱根设在五斗地等村的桂康蕲艾种植基地。基地带动150多位村民就业,宋菊花就是其中一位。“别看这个艾草不起眼,我家现在的生活全靠它,一年能挣1.5万元。”她说。
蕲春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高志清说,像五斗地这样的蕲艾专业村,蕲春县有36个,形成百亩以上连片基地246个,孕育出538家种植合作社,带动全县八成脱贫户种艾或在蕲艾基地打工增收。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