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保障。
2017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在玉树州设立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玉树州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多措并举,认真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健全名录体系,挖掘保护优秀文化
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截止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项,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0多项,非遗项目正在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存续情况总体良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省级传承人39人,州级传承人101人,县级传承人199人。经过认证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共有78位,其中包括国家级说唱艺人11位,省级说唱艺人16位,州级说唱艺人30位,县级说唱艺人21位。
锅哇(玉树武士舞)
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壮大非遗传承群体
坚持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玉树州“藏族舞蹈之乡”“藏族舞蹈采风创作基地”称号。玉树藏族服饰、泥塑、金属锻造、嘛呢石刻制作技艺等带徒传艺6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共10批800余人次。结合各级各类非遗保护项目,按照一县一品牌的思路,设立玉树市新寨嘉那嘛呢石刻传习基地、称多县尕多觉悟神山文化传习基地、囊谦县热巴舞传习基地、杂多县山歌传习基地、治多县嘎嘉洛婚俗传习基地、曲麻莱县游牧文化传习基地,不断培养和壮大传承队伍。
健全非遗制度体系,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管理办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点评定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将非遗建设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实施“国家非遗记录工程”和“青海文化记忆工程”,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非遗项目及传承技艺。
玉树服饰
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推进非遗传播普及
结合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及重要节庆活动,围绕玉树特色非遗资源,举办玉树传统赛马节、非遗保护论坛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州十三所中小学成立了玉树民歌、玉树卓舞、玉树伊舞、武士舞等舞蹈队,全方位展示和弘扬了玉树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见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玉树卓舞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