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保障。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08年8月经原文化部批准设立。2019年底,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工作验收,正式成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设立以来,黄南州委、州政府及保护区管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打造热贡文化品牌,使热贡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拓宽传承渠道 壮大传承群体
依托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三区”人才计划、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项目专项培训,以及联合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设立文创产品开发基地等形式,强化人才培养,为非遗传承发展奠定了人才储备。建成各类非遗传习中心126个、非遗宣传展示点78个、挂牌非遗示范户158户、在全国各地开设了200多家热贡艺术窗口。现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3名,其中:国家级15名,省级43名,州级289名,县级236名。
黄南藏戏表演
改善传承环境 增强文化自觉
保护区成立以来,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日渐强烈,传承氛围愈加浓厚,呈现出村庄之间、艺人之间竞相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民俗活动从“让我参与”变成了“我要参与”,形成了各村庄之间自发举办交流演出的喜人景象,有力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截止目前共有各级各类非遗名录项目701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8项、省级24项、州级219项、县级448项。
培育文化品牌 提升热贡文化知名度
组织举办青海·热贡文化旅游节、热贡唐卡绘制大赛、国际唐卡艺术展暨世界唐卡大会、热贡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成功申报“最大规模的唐卡展示”“最多人同时画唐卡”2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以及世界最大手写金书、世界最大木质结构四合院、世界最大土烧馍3项世界纪录。组织非遗企业和优秀非遗传承人积极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支持传承人走出青海、走向世界举办精品展。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阿根廷等世界各国举办热贡艺术画展,极大地宣传了热贡文化,进一步提升了热贡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使热贡文化成为对外传播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已成为我省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增长极。
黄南州在同仁县热贡文化广场举办热贡唐卡绘制大赛
提高文化旅游收入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制定《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试行)》,出台《金融支持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贫困群众进行唐卡、堆绣、石刻、同仁刻板印刷技艺等专项培训,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形成“公司+艺人”的发展模式,使其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了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目标。2011年至2020年,热贡文化从业人员从1.31万人增加到3.38万人,文化产业收入从2.4亿元增长到12.6亿元。热贡文化的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让群众共享保护传承发展的成果。
增强社会责任 维护民族团结
将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融入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和黄南州“三区建设”战略中,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和政策法规的宣传、宣讲,牢固树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回报社会的意识,各传习中心每年自发捐助资金帮扶各民族贫困家庭、孤寡老人,艺人们自发捐款500多万元组建了黄南州献骏基金会,开展慈善捐赠活动,在同仁县建立5所献骏幼儿园。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带动乡村文明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定期举办民俗活动——热贡六月会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