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农家乐 > 正文

文旅工作交流 | 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这样说

  • 时间:2023-03-02 07:22:3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突出省会优势,争当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排头兵。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2022年,西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强化省会担当,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目标,大力培育多产业融合、上下游联。动生态旅游现代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自驾车营地4家,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西宁市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冬游名城案例”,被列入国家旅游城市布局和旅游枢纽城市建设,有效助力全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2023年,西宁将持续发挥省会优势,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上走在前做表率。

  一是拓展空间,加速生态旅游线路打造。充分发挥西宁通疆络藏、联通南北的枢纽作用,立足大美青海生态旅游精品环线,设计开发更多以西宁为集散地和出发地的生态旅游体验线路。扩大以西宁市为中心,格尔木、玉树为支点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4条生态旅游环线影响力,设计推出分级旅游线路;依托兰西城市群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圈,打造甘青大环线自驾游精品线路;串联城市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一批城市“微旅游”精品线路;拓展文旅消费空间,升级甘青大环线自驾游精品线路,设计开发以西宁市为中心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2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

   二是优化布局,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供给。实施生态旅游产品提升计划,推进鲁沙尔城市更新、河湟文化旅游度假区、大通东峡旅游度假区、唐蕃古道·日月藏乡风情特色小镇、总寨山水田园综合体、北川河湿地公园小镇等项目建设,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创建1-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放大西宁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以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依托,开发休闲农场(牧场)、露营(自驾)营地、户外运动拓展营地(基地)、乡村旅游民宿、民俗文化体验点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5家。

   三是提升功能,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机场、火车站、公路客运枢纽及生态旅游风景道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1+7+N”的游客集散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基地功能。加强与机场、铁路协作,增开新航线,增加武汉、广州、成都、深圳等的客源地航班,积极引导旅行社开设旺季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道路“最后一公里”工程,推动公交服务延伸到周边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提升景区道路交通等次和安全保障水平,解决景区进出堵点难题,新建生态旅游停车场2处。

  展现省会担当,争当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排头兵。2022年,西宁持续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构建共融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打造省级融合发展示范区(点)8家,青海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双创基地9家,力盟商业步行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保持清醒头脑,敏锐把握文化旅游复苏发展大势,全力抢滩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一是以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推动第二批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创建单位申报。

   二是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为抓手,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充实完善河湟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功能,全方位呈现河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梳理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艺创作、文旅企业营业收入等状况,全面掌握市场信息。重点发展培育一批文艺创作表演、文物非遗保护、优秀民间工艺品创作生产企业和特色中小文化企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掘具有河湟印记、文化涵养、乡土风情的优质产品。

   三是以促进文旅市场消费为着力点,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发展“夜间经济”消费,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等夜间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申报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升级。举办2023年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青海地方特色小吃美食展暨第五届西宁美食节、第二届西宁乡村旅游嘉年华等特色文旅活动,持续旺人气、带流量,重塑市场氛围、激发消费活力。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qhwl/182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