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院长王茂剑介绍,2013年,针对内陆公共水域鱼类资源修复和城市水系、农村坑塘沟渠整治面临水藻污染等新问题,我省为充分挖掘渔业的生态调控功能,创新提出“放鱼养水”等理念,启动“测水配方”生态试验,在以渔抑藻、以渔控草、以渔控外来有害贝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我省“科学放鱼”“精准放鱼”提供了有力支撑。
所谓“放鱼养水”,就是向特定水域定向投放、培植和培育非投饵性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发挥水生生物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养护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水”养“鱼”,“鱼”养“水”,“鱼水互涵”,构成完整水生态系统的活动。所谓“测水配方”,即以大水面增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功能水域的营养状况、饵料生物现存量和增殖容量,重点解决投放什么物种、多大规格的物种以及适宜的投放数量等问题,以达到水质净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目的。
多年来,在项目技术支撑单位、各市渔业主管部门和各试点水域主管单位共同努力下,“测水配方”关键技术得到不断优化和应用,制定出台3项地方标准,构建5个典型技术模式,探索培育3个试验底栖物种,并在全省31处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应用水域200万亩以上,“测水配方”试验和“放鱼养水”示范与推广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遏制菹草疯长、恢复渔业资源、控制藻华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据监测,“测水配方”应用后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控制,典型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20cm以上,重要示范水体水环境监测指标达到水功能区标准,部分水体原有的夏季恶臭现象得到根本改变;菹草疯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菹草生物量下降30%以上;水体维持一定鱼类资源,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优化,水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据估算,“十三五”期间全省每年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所形成的生物碳汇相当于植树造林约1000公顷。
目前,滤食性鱼类在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控制蓝藻暴发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地方和专家的关注,我省“测水配方”生态试验更在以渔抑藻、以渔控草、以渔控外来有害贝类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关技术于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在全国范围推介应用。今年,我省将继续完善“测水配方”关键技术模式,扩大“测水配方”技术应用范围,科学指导“放鱼养水”,逐步推动实施“一水一方”精准化养护管理,力争将“测水配方”打造模式优、机制好、效果佳的“放鱼养水”样板,为我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