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农家乐 > 正文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 时间:2023-07-07 01:34:5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6月2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邀请省垣专家学者为青海文化传承发展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化平认为我省应该发挥多元文化一体的资源优势,打造昆仑文化品牌,构建以昆仑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体系,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开展昆仑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组织成立昆仑文化研究学术机构。结合青海实际,把青海的文化发展繁荣工作做好,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省委党校一级巡视员杨自沿认为要繁荣发展青海的文化首先需要起好名字、找准定位。河湟文化兼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黄河源头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文化的内核和缩影。要着力推动河湟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符号,坚定文化自信,以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海篇章。

   省社科院副院长鄂崇荣认为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把金钥匙,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整合多元文化,协作互通,开展中华文明青海探源、中华文化青海基因等研究。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肖永明认为青海古代文化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两个方面,创新性体现在来自东部农业文明在西进过程中融合青海当地文化创新发展出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新的文化类型,统一性体现在广域范围内的文化整合和文化认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多种文化的多元共存、交流互鉴、兼容并包上,统一性和包容性造就了和平性,包容化解了隔阂,统一促进了融合。建议从青海考古视觉来理解中华文明五大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推进青海考古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高莉认为我省优质的文化资源多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姿多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开拓文化创意新型市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青海文化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吴海涛认为青海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缩影和窗口,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担着文化中转站的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要坚定文化自信,挖掘青海独特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青海故事。

   青海师范大学博士林涛认为要全力理清和认识青海艺术文化,以美学、艺术学、文艺学、文旅学四架“艺术文化马车”+科技的模式,整合文化资源和品牌,打通各文化部门间惯性壁垒,协力推进青海艺术文化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全省文旅部门要义不容辞担负起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任务,用学习成效推动工作落实,坚持“学、研、用”相结合。一要系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领悟,一体把握,一体推进青海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二要深度研究梳理、挖掘好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品牌。三要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从保护文化遗产、创新公共服务、加强非遗传承、繁荣文艺创作、强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制定务实举措,实施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我省文旅系统落实落细落到位。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qhwl/1914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