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清文化发展脉络,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势,从2016年至2023年,万州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历史文化挖掘工程,分期完成52个镇乡、街道的历史文化挖掘工作,实现辖区范围的全覆盖。为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提升文化遗产“软实力”,强化乡村振兴“硬支撑”,发挥了文旅智库的独特作用。
一是高度重视,健全保障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纳入“一区一枢纽两中心”事项任务,区财政累计落实项目经费近300万元,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邀请专家顾问,全过程对挖掘研究工作“把脉定向”,各乡镇、街道抽调力量全力协作,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挖掘保障机制。
二是深度挖掘,取得丰硕成果。组织文物文博、党史地方志、文化艺术、社会人文等多领域学者,形成近80人研究团队,成立52个课题组,深入实地调研167次,对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建筑、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多形式的调查,梳理历史沿革、探索彰显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文化资源。八年来,共撰写各类研究论文242篇,总计约165万字,提出调研成果运用建议591条。汇编出版《流淌的乡愁》万州区镇乡、街道历史文化挖掘工程成果5辑。
三是多管齐下,强化成果阐释。利用区级媒体平台开设历史文化挖掘专栏,宣传研究成果,由课题组专家解读各文化类型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流淌的乡愁》送到各个部门、镇乡街道、酒店民宿、黄金游轮、旅游景区,让历史文化挖掘成果成为了解万州地域文化,擦亮万州文化特色的“宣传册”。
四是服务发展,注重成果转化。在研究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时,将挖掘成果更多地与上位规划衔接,与时代特点相融,与目前正在或即将建设的文旅项目结合,突出重点,展示亮点,体现了引导性、实践性和服务性。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的接续推进,万梁驿道、文氏宗祠、吴体珂烈士墓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何其芳的生平研究成果被故居陈列展览充分吸纳,挖掘提炼的文化元素、总结归纳的发展建议在赛马比拼、城市提升、乡村旅游开发中被广泛运用。历史文化挖掘工程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助推城镇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讲好万州故事、研究万州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智库”。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