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近郊建造圜丘和方丘,定于每年的冬至日和夏至日举行祭天和祭地仪式。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旨于圜丘上建造房屋,名曰大祀殿。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天坛于北京东南郊建成。
天坛位置的选取依据了中国古代九天之说,其以东南方为“阳天”,宜建坛。此外,由于天坛位于城东南,城南主干道便可相应延长,利于交通发展。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大祀殿仿照南京大祀殿而建,却比南京大祀殿更加宏大。明永乐朝名士、内阁大学士金幼孜曾在《皇都大一统赋》中描绘大祀殿:“左祖右社,蔚乎穹窿。有坛有壝,有寝有宫。亦有天地,以严其崇。”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甲戌,永乐皇帝首次于北京天坛大祀殿举行了天地合祀大典。
大祀殿也就是祈年殿,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年”字意为稻谷成熟,即收获。祈年殿作为皇帝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天下五谷丰登的神殿,其建筑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重农”的思想。祈年殿为圆形攒尖3层檐木结构建筑,3层檐由殿内的28根柱支撑。28根柱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其中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12根檐柱象征12个时辰,金柱和檐柱共计24根柱,象征着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祈年殿顶部为金色宝顶,宝顶下的3层檐均饰以蓝色釉,代表着至高的上苍。
1998年12月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届会议将皇家祭坛——北京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中心的评估报告如此写道:“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祈年殿作为天坛的主体建筑,也从此瞩目于世界,成为伫立在东方古都北京的文明象征。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