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向外界传递出“四个自信”的明确信号。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博大精深的地上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非物质文化分布在15.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三晋大地别样精彩。
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等754项(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时还有很多保留完整、传承有序、依旧经典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发掘。表演、节会、美食、风俗、建筑……这些遗存是中华精神的文化载体,是我们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DNA,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去挖掘、收集、整理、保护。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个转型期,一个是从渔猎文明转型到农耕文明,这个转型大概时间是从龙山文化到河姆渡文化,到现在有7000年—5000年,但那个时期的人类没有保护自己文化的自觉,所以渔猎文明留下的东西并不多,只是一些甲骨文,和一些岩石上简略的图像和符号。而今天的我们,所面临的是第二个社会的转型期,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
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和遗存必然受到冲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农耕文明架构下的部分文化形态和方式正在瓦解或逐渐消亡。社会转型的进步毋庸置疑,但人类遗产和历史财富怎能轻易丢掉?文化界一直有人疾呼:“不要让我们的文化身陷濒危之中!”这个“濒危”,不仅仅是一些美好的古建拆掉了,一些技艺消失了,还包括我们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断层,比如,如今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感知和兴趣,就呈现出衰减的趋势。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痛点,隐含着文化的断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明、传统、传承,以及文化本身进行全面思考,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国文化。
目前,尤其要注意一种“克隆”现象:有的城市,热衷“克隆”,或拷贝一个怪异而昂贵的地标,或仿造一个外形好看但没什么内容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我们担心的是:城市在克隆,文化是否也在克隆?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是否也在克隆?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文化特点。我们所在的山西有历史悠久的三晋文化,山东有雄浑的齐鲁文化,江南之地有秀丽的吴越文化,直到现在这样的板块文化依然以不同的鲜活姿态存在着,这些,是不可复制也是不能被克隆的。
不能克隆的,永远是乡愁。留住乡愁,就在于保护和活化,重现文化遗产特有的属性,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注入人们的生活。重构的文化遗产,是具有灵魂的文化遗产,能以一种“活态”的生活文化方式展现出来,真正得到系统、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契合生态文明、符合山西实际的保护发展之路,让文化遗产焕发活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