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家乐故事 > 正文

文物说 | 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披毛犀骨架化石

  • 时间:2022-02-25 10:53:1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编者按

  文物,承载着赫赫的文明;文物,传承着灿烂的文化。文物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件文物,无不传递着历史的印记,写就着历史的风霜。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宝藏,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的秘密,重现璀璨的光彩。虽说“文物无声”,但却“历史有语”。文旅龙江公众号特开设《文物说》栏目,让收藏在龙江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古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晚期,是由更新世早期的腔齿犀属,经更新世中期的燕山犀逐渐发展来。属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它们的体型与现代非洲犀牛近似。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发现有它的身影。在欧洲一些山洞中,发现有古代人类画的披毛犀壁画,栩栩如生。披毛犀全身长满类似青藏牦牛的浓密的长毛,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具披毛犀化石,是在1956年的富拉尔基钢厂基建施工中,距地表9米多的淤泥质沙层中发现的。整个骨架同属于一个个体,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定为一级标本。根据对发掘现场及化石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这具披毛犀是一头年轻的成年个体,它死于秋冬季节,身上没有人类猎杀或者动物撕咬的痕迹,因此我们认为它可能是由于在河边喝水时陷入淤泥中而死。黑龙江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其生态环境与南方地区差异明显,从而决定了有着不同的生物群落特征。黑龙江地区在晚更新世地层中曾出土大量披毛犀、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属于耐寒的草食兽类,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为1—4万年不等,反映出黑龙江地区当时大部为寒冷的干草原环境,也说明在更新世黑龙江地区有过冷暖交替的变化。通过对这种已灭绝动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生态环境对动物演化和灭绝的影响,从而指导人们今后的生产实践活动。


原文链接:http://wlt.hlj.gov.cn/home/detail/id/307330/type/5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