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弯加两刀”“踢刀、护滑、摔倒、反超”“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北京冬奥会赛程尚未过半,中国队已经拿下3金2银的佳绩,而这份成绩单上最闪耀的名字,正是《超越》所描写的中国短道速滑队。近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电视剧《超越》研讨会在京举行。
展现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电视剧《超越》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我们的新时代”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该剧通过对三代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群像的描摹和刻画,向观众呈现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历程,生动演绎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健儿的风貌品格以及新时代的“超越”精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表示,《超越》的成功是制度优势和集体智慧的体现:一是生动刻画奥运精神,展现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呈现新时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和青春风貌;二是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平实的视角以小见大,塑造中国人的精气神;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开拓,用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聚焦体育题材的重大现实主义作品,《超越》既展现出了题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也突破了题材类型的束缚。以时代的眼光、跌宕的人物命运、鲜明的价值表达、新颖的艺术叙事实现了竞技题材创作的新突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特别是受到喜冰雪、爱运动、尚奋斗的年轻人的追捧。
每一名运动员的超越
在电视剧《超越》中,不只表现冠军,更塑造了那些奋斗者、伤病者、徘徊者、失败者,真实展现运动员不同的人生路径。
《超越》编剧李嘉坦言,在创作阶段,随着接触到的运动员、教练员越来越多,他逐渐意识到不只站在领奖台上的人是英雄,所有在追逐梦想、超越自我的道路上奋斗的人都可以是英雄。最终他决定,这部剧不做任何名人传记,而是在中国短道速滑的真实历史情境基础上,塑造全新的、虚构的人物。
在《超越》的故事里,所有人物都没有直接对应的原型。“希望剧中人物的矛盾能体现出竞技行业中普遍的命运感,也希望借着体育竞技来唤起更广泛的共鸣。”李嘉说。
《超越》导演张晓波也表示,剧中展现的虽然是短道速滑运动员,但是他们身上的经历或许是每一个运动员都会经历的。它已经超越了短道速滑本身,是每一个运动员对自身的超越。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表示,鲜活饱满的运动员、教练员群像是《超越》的最大亮点。该剧超越了即时的应景内容,避免了一般主题性创作容易直奔主题的不足,深入探析两代运动员的精神世界与三代教练员的育人理念,从而凸显人物的成长与蜕变。同时,在时代之变中弘扬体育精神的代际传承与每一代人对信念的坚守与接力。
超越自我实现真正价值
“超越”无疑是短道速滑项目中运动员获取优胜最直观的标志。李嘉说:“比起赛场上的超越,这部剧更想表达的是每个人在自己人生中超越自我、超越过去、实现真正价值的过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表示,该剧既没有将运动员的“超越”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上,也没有把“自我实现”列为个体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而是表现为出于事业心的奉献式超越。全剧叙述重点体现在三代滑冰选手之间的代际传承,突出地表现为面向后代的传承式超越。在展现这种代际传承关系时,不回避训练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更着眼于讲述这三代人接力式地共同化解矛盾的努力。
戴清说,该剧对超越精神的诠释犹如多棱镜般生动多维、繁复深刻。如在过去时空中的陈敬业是队长、是大哥,但在赛场上,“没有朋友,只有对手”,依旧是激烈的对抗与竞争;然而,集体荣誉感又让他在关键时刻认同了教练的嘱托,“每一个获胜者的金牌,都不只属于他自己”“我不是让你,我让的是我的队伍,我的国家”。在现实时空里,主人公陈冕的体育生涯更是对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最好诠释,也有力诠释着竞技体育的超越精神——不仅要超越天赋、技能、体能的局限,还要战胜心理脆弱与身体病痛。
凸显“共同”这个新时代关键词
《超越》在剧情的前半段,用蒙太奇段落将1989年至2001年黑龙江短道速滑队的故事,与2014年至2017年青岛队的故事,通过剪辑形成对比和对位观照,在存异中求同,在故事的辩证中达成统一。
吴庆红教练推着自行车载着暖壶茶杯等着弟子们训练回来,郑凯新教练骑着摩托车带着队员们的水杯跟随训练,两位教练的装备不同,但爱心和责任心毫无二致;当1989年黑龙江队队员喊出“龙江速滑、奖牌全拿”后,应和的是2014年青岛队喊出的“青岛短道、舍我其谁”,词语虽不同,但意义又是相同的。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说,《超越》用心地凸显了“共同”这个新时代关键词。如果说“我们的新时代”中内含着一个复数人称所有格——我们的,那么《超越》确实用一种新景象,为“我们的”呈现了一种别具风格的交集形态。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