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斯文江南》新春讲述上海故事:这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 时间:2022-02-25 11:37:5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上海临江靠海,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西方交流第一人徐光启,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李叔同、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全才,更有鲁迅、巴金、萧红等对中国文学史影响深远的作家。

  

  大年初二这一天,第五期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在东方卫视播出。这一期节目聚焦上海。演员孙俪和陆毅分别演读作家萧红与巴金,展示两位作家在上海笔耕不辍,视上海为第二故乡的故事;演员佟瑞欣演读把西方音乐引入中国的李叔同,呈现这位艺术大家与上海的深切勾连;演员张铁林则演读将西方近代科技引入中国的上海松江人徐光启。四位演员中,张铁林曾在上海拍过一部《大桥下面》,佟瑞欣七十年代来到上海,孙俪和陆毅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很有意思。过去大家说上海是‘小渔村’,其实并不是这样。从考古学上说,因为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我们知道上海这片土地在六千年前就有鲜明存在了。”《斯文江南》主持人曹可凡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新春佳节之际,这一期节目希望带领广大观众走近上海,了解上海无比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在他看来,上海的历史发展有两大重要节点,一是1292年,元朝的时候,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设上海县,从此有了真正的“上海”;二是1843年,上海开埠,大量来自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文化涌进上海。“我理解的上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就是趋势创新,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概念中的银行、街道、电灯、煤气、自来水、电话,这些在上海都有了;第二是中西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三是商业繁荣,因为商业繁荣,所以有了文化繁荣;四是市民意识,包括契约精神,公共精神,还有热爱生活。开埠以后,上海到处都是新鲜的空气。”

  在这期《斯文江南》,萧红、巴金、李叔同、徐光启四个人中只有徐光启生于上海,而李叔同、巴金、萧红都是在他们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来到上海:1898年,19岁的李叔同来到上海;1923年,19岁的巴金来到上海;1934年,23岁的萧红来到上海。

  

  “他们为什么被上海吸引?因为这里有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理念。”曹可凡表示,就文学领域而言,上海可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镇,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策源地、推动地和收获地。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在上海发表,巴金包括《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人间三部曲》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品都在上海面世。除了他们,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傅雷、柯灵、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曾和上海这个城市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

  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李叔同19岁那年初来上海,1905年东渡日本,1912年又回到了上海。同样在1912年这一年,年近古稀的吴昌硕移居上海,是现在可查到的文化名人中“沪漂”年龄最大的。又过了一年,1913年,19岁的梅兰芳首次登上上海的舞台,大获成功。“上海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域文化特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曹可凡说。

  在节目中,他还和几位演员与观众分享了上海当代作家的文字作品,包括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陈丹燕的《上海的弄堂》、程乃珊的《老派上海人的礼节》。“改革开放以后,王安忆、金宇澄、叶辛、陈村、王小鹰等作家书写了大量和上海有关的作品,他们站在各自的视角去感受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下的变化。

  王安忆的新作《一把刀,千个字》,讲述了一个厨师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命运流转,亦有着上海独有的烟火气息,非常接地气,我个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可以和《长恨歌》并驾齐驱的作品。”《斯文江南》是东方卫视开年推出的首档原创文化雅集节目,聚焦几大江南文化地标,邀请演艺名家与文化学者重访文化名家的经典文本,结合现代戏剧的“围读”和中国传统吟诵,致敬中国文化。为了结合新春主题,本期节目同时邀请嘉定竹刻、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练塘糕团制作技艺、上海“面人赵”传承人、七宝皮影戏等海派非遗技艺项目和传承人来到节目现场,打造极具海派特色的“新年市集”。孙俪、陆毅、张铁林、佟瑞欣及文化学者汪涌豪、黄晓丹一同在节目中贴春联、听沪剧、诵读新年贺词,向广大观众送出虎年新春祝福。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bds/20220207/5d1a6ab6e65d4728a5f227f4708077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