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城市考古图书馆”:将“城市考古”作为公共资源开放给更多人

  • 时间:2022-02-25 10:51:0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每一片瓦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块砖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棵树也都有它的记忆……”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海派城市考古”是推动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卓越实践”。

  “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考古’可以从‘人人’开始。”方世忠表示,城市考古不是专业考古人士的专属,每个市民、每位游客都可以在阅读城市、行走城市的过程中,发现不曾被发现的都市文化资源,挖掘不曾被挖掘的都市人文价值,整合不曾被整合的都市旅游攻略,让人们从简单的网红地打卡这一同质化城市探索,进入到文化旅游体验的一个更新更深更高的阶段。

  “考古”撞上“烟火气”,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才能真正“活起来”。利用闲暇之余穿街走巷,深入青砖红瓦的石库门弄堂,看着形态各异、中西合璧的梧桐树下老洋房,闻着炒菜香,听着老房子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侧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方世忠说,考古的魅力是看见、听见,更是遇见。城市考古不仅要静态系统记录、考证、梳理城市物理空间下的文脉肌理和生态分布,更要动态系统整合、盘点和宣传推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打造、提升、完善和赋能城市文旅功能和内涵。

  如今,城考团队在上海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项目,尤其侧重正在改造中的历史城区,以展览、工作坊、研学会、读书会、口述史采集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实践在地文化的挖掘,留住更多城市记忆,并计划今年创立“城市考古图书馆”,将“城市考古”作为公共资源开放给更多的人。

  “弄堂口的光,过街楼的影,石库门头上的雕花,墙角落里的流言,从一个人的影像志也可以‘考古’,关于一座城在一个时代度过怎样的流年光景。看似感性的话题,实则牵涉城市更新、人口迁移等诸多社会层面的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市记忆,请大家带上自己的故事,加入到有图有真相的‘历史现场’。”青年历史学者陈寒松说。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20221/5979d936c55345b8b72c7c8739f6ac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