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由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分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广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广西有着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共有7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个自治区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大多数来自于乡村,其中可直接参与产业振兴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有249项、传统美术类28项、传统医药类有37项。近年来,广西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利用非遗资源特点,根据“合理利用”原则和“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可见度的同时,探索“非遗+乡村振兴”广西模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依托非遗保护工作平台,设立扶贫工坊,助力乡镇
经济,扩大就业人数
按照《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推荐“非遗+扶贫”试点地区的函》要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根据试点地区推荐原则和标准,推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州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为“非遗+扶贫”试点地区。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保护示范户,同时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提高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化能力,促进项目的自身造血功能,形成项目保护的良性循环,助力乡镇经济发展,扩大乡村就业人数。
目前,全区现建有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扶贫工坊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386个。其中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共有88个,非遗扶贫工坊17个。崇左市龙州县列入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县,百色市靖西壮锦厂和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获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案例。
重点扶持地方特色项目,探索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
划,扩大品牌价值
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与振兴我区传统工艺,结合广西传统工艺保护工作实际,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公布了广西民族大学站、广西艺术学院驻百色站、瑶族服饰贺州学院站、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站、广西南宁市那家一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站、广西古岳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站等第一批6个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将包括壮、侗、苗、瑶、京等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在类的66个传统技艺类项目列入广西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成绩斐然。2019年,梧州市茶园面积11.6万亩,六堡茶产量超1.7万吨,产值超25.5亿元,综合产值68亿元。
积极推进非遗传承研培计划,建设一支懂技艺、有
文化、会经营的“非遗+乡村振兴”队伍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016年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培训班。其中广西民族大学共举办18期,培训668人,广西艺术学院举办8期(普及班4期,研修班4期),共计培训228人。通过培训,不断扩大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开展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传承人群通过研修、研习、培训,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振文化
和旅游市场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持续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有力提振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筹领导下,我厅作为重要主办单位连续参与举办五届“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每年活动期间,全区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项目千余场次,各族人民以最优美的民族歌舞、最丰盛的佳肴、最醇香的美酒,颂唱和展示壮美广西新风貌,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入,仿佛走进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已成为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等于一体的盛大嘉年华。据广西旅游大数据显示,仅2021年“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期间4月14日—5月14日,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量为7393.74万人次,银联统计旅游总消费506.47亿元。活动盛况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联合早报等数十家海内外重量级媒体以及各大网络媒体竞相报道,广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节日期间大放异彩、影响深远。
精心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广西非遗购物节”主题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2020年6月12日,我厅与河池市人民政府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共同主办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暨首届广西非遗购物节点亮仪式; 2021年6月12日,我厅与北海市人民政府在广西北海市宁春城东广场联合开展了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活动暨“第二届广西非遗购物节”活动。此外,全区14个市围绕不同活动主题,采取以线上活动为主、线下活动为辅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法规宣传、非遗项目展演、非遗优秀案例展示、非遗活动进校园进社区、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保护进入大众生活,促进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广西“非遗购物节”大量销售非遗衍生商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活动期间,线下参与人数100多万人,销售非遗衍生商品2300多万元,线上淘宝、京东、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曝光量达1500多万次,淘宝、抖音、腾讯直播间观看人数900多万人次,仅仅坭兴陶以及北海贝雕、双钱龟苓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衍生商品成交量2880多件,整个活动期间成交金额约3300多万元,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大胆创新举办“壮美广西·多彩非遗”——2020广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北京)展示展销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非遗在促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在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收官之际,我厅与广西驻北京办于2020年12月12—13日在北京广西大厦联合举行了“壮美广西·多彩非遗”——2020广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北京)展示展销活动。活动通过举行广西非遗节目展演和非遗宣传、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及16个县区名优特产展陈、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我区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搭建非遗技艺和特色商品宣传和销售平台,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得到文旅部非遗司、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以及自治区政府等领导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30多家中央级媒体大幅报道,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等多家视频网站直播现场,全网搜索条目达1300多万条。
五、下一步打算
我厅将以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统领,加强区市县三级协同联动,大力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以非遗保护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支持各民族、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非遗节等全国性重大活动,鼓励各地举办以非遗展示宣传为主题的区域性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间的横向交流,在互动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一体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打响老品牌、打造新品牌。“壮族三月三”活动期间,持续推动全区各地组织富含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在南宁、柳州、河池、崇左等壮族聚集地区开展山歌邀请赛、擂台赛、斗竹马、麒麟舞、竹竿舞、吹芦笙、跳踩堂等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继续扩大“刘三姐”、“壮族三月三”等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三)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越边境非遗之旅”成功入选12条中国非遗旅游线路之一为开端,鼓励支持各市县自行开辟非遗主题旅游路线,为广大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积极与教育部门对接,在现有的旅游产品线路上,遴选一批非遗传习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基地、非遗扶贫工坊作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让孩子们在研学中领略非遗技艺魅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市场繁荣。指导各地积极探索非遗小镇、非遗街区、非遗乡村建设,以非遗为主要元素融入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建设推进各地文旅融合发展。
(四)探索创新“非遗+”模式 。持续举办"广西有戏"、"广西有礼"、"广西有味"等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民族工艺品和民族传统美食。以丰富旅游业态,增强广西旅游魅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8月19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