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外农家乐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070号提案的答复

  • 时间:2022-02-25 12:10:02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民盟广西区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提案》由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分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感谢贵单位一直以来对我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广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工作机构和配套法规逐步建立

  建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7个厅局单位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自治区本级和12个市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全区14个的市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设置非遗科或文化遗产科。先后制定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工作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二、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自治区本级及多数设区市陆续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本级预算,逐年加大经费投入,非遗保护工作经费逐步得到保障。2003年起,自治区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自治区本级的非遗保护经费由2010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0万元,累计投入1亿多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体系不断完善

  先后开展八批次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认定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项。壮族三声部民歌、布洛陀、邕剧、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等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区14个市建立市级非遗名录1406项,县级非遗名录4052项。国家、自治区、设区的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已建立。2016年11月,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广西成为该项目5个保护省区之一,我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四、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全区建设了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采用真人、图片、实物、音像展示、宣传长廊等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有力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截至目前,建设386个保护工作平台。其中,靖西市壮锦厂和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五、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有序推进

  先后设立铜鼓文化(河池)、壮族文化(百色)、苗族文化(融水)、侗族文化(三江)、瑶族文化(金秀)、桂派戏曲曲艺文化(桂林)、壮族歌圩文化(南宁)、壮族文化(崇左)8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试验区” 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越边境广西段沿线示范点达到70个。成立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66个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投入250万元建设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确定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广西民族大学站、广西艺术学院驻百色站、瑶族服饰贺州学院站等6个工作站为第一批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广西工匠大师和民族文化品牌。

  六、积极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广西非遗项目可直接参与产业振兴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有249项、传统美术类28项、传统医药类有37项。近年来,广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利用非遗资源特点,根据“合理利用”原则和“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可见度的同时,探索“非遗+乡村振兴”广西模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积极推进非遗传承研培计划,建设一支懂技艺、有文化、会经营的“非遗+乡村振兴”队伍。2016年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培训班。其中广西民族大学举办18期,培训668人,广西艺术学院举办8期(普及班4期,研修班4期),共计培训228人。通过培训,不断扩大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开展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传承人群通过研修、研习、培训,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七、以“双创”精神为指导,促进非遗合理利用

  (一)打造“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旅游文化消费品牌品牌,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文旅商体融合发展

  2016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旅游文化消费品牌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认真筹备,精心策划,全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按照自治区确立的办节定位,以南宁中会场为核心,在主会场活动中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竞技、旅游宣传推广、名品展示为一体,体现出了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多彩性,实现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相融合。

  (二)让非遗宣传“走出去”,拓展市场

  2020年12月12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政府驻京办联合主办“壮美广西·多彩非遗”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北京)展示展销北京广西大厦举办,共有广西非遗艺术展演、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及贫困县区名优特产展陈、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宣传展示、网红直播带货销售等四大板块,来自广西14个市的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及贫困县区名优特产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客商的目光。此次宣传在网站的关注量超千万人次,有力地推进广西非遗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促进基层群众就业增收,助力全区非遗扶贫工坊和非遗企业拓展市场。

  (三)充分利分网络平台,扩大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销售渠道,提振市场消费

  精心组织区内300多家非遗产品企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保护单位的500多种非遗产品,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开展“非遗购物节”宣传促销活动。2019年9月11日,广西非遗传承人集体入驻抖音仪式暨抖音宣传培训班在南宁举办,邀请了抖音制作、运营等方面专家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视频拍摄、账号运营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抖音公司将协助非遗传承人开通抖音账号及认证,全区202名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2020年6月,在广西规划馆举办首届广西“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今年6月,在北海举行第二届“非遗购物节”。通过组织网红主播带货,让人们不仅欣赏到非遗之魅,还享受到沉浸式直播体验之乐。同时,组织区内300多家非遗产品企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保护单位的500多种非遗产品,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开展“非遗购物节”宣传促销活动,有力提振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推动我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8月19日    


原文链接:http://wlt.gxzf.gov.cn/zwgk/jytajg/t988703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