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品农家乐 > 正文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政协四次会议第3059号提案的答复

  • 时间:2022-02-25 13:36:2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孟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红色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发展红色旅游是重要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近年来,我省依托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业态,加强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训,加快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展陈提升,精心设计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红色旅游成为我省全域山地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您在建议中提出集群发展,把“红色美景”变成“旅游群景”;文旅相融,把“文化里子”变成“旅游面子”;丰富业态,把“单纯参观”变成“多元体验”3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为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维,着力化解当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把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工作要求,立足“十四五”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关键期,抢抓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发展契机,以旅游产业化发展为载体,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导向,乘势而上推动我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把准发展方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红色旅游的核心任务是开展红色教育,根本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红色旅游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推老区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明确建设重点。坚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为重点,按照“一核一线两翼多点”布局,推进1+2+6标志性项目,高质量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把贵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长征旅游目的地。同时,积极谋划好贵州抗战旅游、三线旅游和新时代贵州红色旅游。切实让更多红色旅游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项目库,争取更多渠道资金支持。

  (三)提升发展能力。研究制定贵州红色旅游服务规范,着力加强红色旅游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旅行社、导游、讲解员、红培机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让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红色风尚的有力引领者和红色老区的发展推动者。

  (四)打造经典线路。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努力串点成线,完善各景区公共配套服务,以“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主题活动为重点,加强沿线红色历史研究阐释、红色研学课程和产品开发和人才培训,做足“红色+”文章,策划和推介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展示贵州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和多彩民族特色文化的新形象。

  (五)壮大人才队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中等及职业院校开设与红色旅游相关的课程和专题班,加强红色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术培训、运营管理教育,培养更多的红色旅游专门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引进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红色旅游管理人才,吸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红色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全省红色旅游人才专家库。此外,要鼓励、吸纳和发展红色旅游志愿者队伍,丰富和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为红色旅游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希望您继续关注关心此项工作。有关工作我们将诚邀您参与和指导。

  特此致函。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7月12日  

   

   

  (公开发布)    

  (联系人:刘求光;联系电话:0851-85578520)

  


原文链接:https://whhly.guizhou.gov.cn/ztzl/rdzt/jytagkzl/202107/t20210720_691310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