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品农家乐 > 正文

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92号提案的答复

  • 时间:2022-02-25 13:36:0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何汉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高水平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的透明度

  一是结合《贵州省现代旅游装备产业招商指引》、《贵州省旅游产业“五库”产业链研究分析》成果和贵州省山地公园的主题特色,进一步深化研究旅游产业现状图和全景图,抓住山地这一核心,将做优“山地+”旅游产品体系作为未来贵州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和投资增长点。编制一批项目充实项目库,并定期发布。同时,指导市州进一步明晰各地旅游产业资源、找出突破点、确定招商方向、锁定目标企业,绘制“优势资源、优惠政策+目标企业”的招商作战图。

  二是借助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文博会、山地旅游大会等重点活动契机,广泛开展旅游项目推介、客商登门对接、企业对接会等活动,搭建对外宣传推介高端平台。充分发挥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广州办事处及各地驻外办事处的前沿作用,借助商协会、中介机构的联系作用,人才库里专家智囊的专业作用和落地贵州的优强企业龙头企业的人脉作用,有针对性地建起商协会资源平台、投资人信息平台(包括行业龙头企业、黔籍企业家信息)、专家顾问平台、中介服务机构资源平台,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关系和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最大限度延伸旅游产业招商专班工作手臂。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旅游发展的沃土。贵州省2018年出台了《贵州省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围绕政策法规落实等6个方面开展集中整治;2019年出台了《贵州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2020年印发了《贵州省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九大措施,并围绕国家发改委18个一级指标细化了贵州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150项举措。2021年印发了《打造“贵人服务”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打造“贵人服务”建设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工作任务清单》,分别提出了23条、60条具体工作措施。积极做好《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相关工作,强化“贵人服务”品牌打造。通过三年努力,到2023年,“贵人服务”品牌效益全面体现,成为国内营商环境知名品牌,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高水平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进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为推动实现贵州省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贵州省强化文旅融合系统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实施“以文促旅”十大工程和“以旅彰文”十大工程,深入挖掘全省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为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一是加强文旅融合工作的规划部署,加快编制完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做好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大旅游总体布局。组织实施好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1个总体规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规划、艺术创作规划、对外交流和市场推广规划、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规划、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等13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构建“1+13”规划体系,强化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支撑。

  二是着力推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地域、民族特色。重点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项目,坚持规划为引领,依托长征主要行进线路,以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为主脉,串联遵义会议、黎平会议旧址等重要节点,将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以建设国内一流康养度假目的地为目标,推动黔东南州首批国家级1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等康养旅游工作,为中医药健康旅游规划编制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促进贵州省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三是为加快推进我省旅游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2020年印发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旨在从制度层面、顶层设计提供保障,助力推动“十四五”期间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化旅游改革、加强规划保障、加强政策保障等。

  三、关于加强对贵州平塘天眼FAST周边的交通设施、酒店、餐厅、商店的建设,以天眼为卖点,吸引各地的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的建议

  一是关于交通设施方面:“中国天眼”周边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有2015年建成的G552平塘至董架(原S312平塘至董架)二级公路,2016年建成的S315平塘县航龙至土坝二级公路,2019年建成的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以及附近的农村公路。2021年3月8日开通了贵阳到平塘天文小镇的旅游直通车,进一步为游客提供了方便。经对接省、州交通主管部门,贵阳至平塘高速已纳入国家高速规划,正在争取将惠水至平塘高速公路纳入省、州“十四五”交通规划,尽快建设贵阳至平塘、惠水至平塘的高速公路,使中国天眼对外交通更加快捷、便捷,更好地促进平塘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关于酒店、餐厅、商店的建设方面:先后引进星辰天源大酒店、天眼迎宾馆、九号宇宙馆、光影馆、特色美食、旅游商品购物店、民宿客栈等项目丰富旅游业。为持续开展天幕商业街等已建好项目运营招商和招租,积极主动邀请四川分享之旅科技有限公司、枣庄景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交交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东考拉童心公司、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到天文小镇实地考察,初步在民宿投资、研学营地建设、旅游商品加工展销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精心包装项目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加强沟通对接,吸引社会资本丰富天文小镇业态。

  三是以天文科普为核心引领,扎实抓好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打造。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黔党发〔2020〕7号)文件精神,平塘县以打造“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为契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逐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升重点景区运营管理水平,加快以天文科普研学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丰富旅游业态,做强核心产品,做足“科普旅游+”文章,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四是下一步工作打算。1.强化组织领导,组建了平塘县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工作专班,从县有关部门及乡镇抽调人员在天文小镇驻点办公,专门负责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建设相关工作。我州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多次赴平塘召开座谈会,并平塘县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工作专班的建设和工作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2.认真制定方案。制定印发《平塘县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行动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科普旅游带打造工作目标、内容,细化职责任务。3.强化宣传营销。将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纳入黄果树、荔波漳江、西江苗寨景区的旅游线路,联合打造“黄、天、小、西”精品旅游路线,主动与黄果树、荔波漳江、西江苗寨、万峰林等景区对接开展广告资源互换、优惠套票联合营销、线上线下售票渠道共享、研学产品线路互推等,同时新增了北京、广州、厦门等省外重点城市营销中心,正在积极开展宣传、组团等业务。4.以天文科普研学游为引领,抓好研学产品打造。去年我州教育局部门,将“中国天眼”科普基地评为黔南州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为深化“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的天文科普文化,积极创建了“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研学基地。三天公司与拥有10年儿童活动策划经验和户外拓展活动经验的管家式营地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了一支拥有20余名专业研学导师、领队的研学团队,同时与北京诺金、贵阳海峡阳光旅行社、昆明西华、龙翔小学等上百家研学机构及学校方达成长期研学合作。2021年,广东伟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计划在天文小镇投资建设青少年研学旅行及社会综合实践基地,充分结合平塘天文科普、地质地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学龄段的需求,编制设计研学课程,拓宽研学内容。下一步,平塘将结合“中国天眼”对世界开放,抓好天文小镇宇宙之眼广场和天文时空塔两个观星营地建设,并加快天幕街科普大讲堂推进力度,争取更多知名专家到科普大讲堂参与授课。积极与各研学机构合作,以大射电为核心,利用好天坑、天桥、牙舟陶、民族文化等资源,选定好课程、制定好教材、组建好导师、优化好线路,打造“FAST+”特色研学品牌。5.通过举办赛事增强知名度。2021年,拟在平塘天眼举办“全景贵州”自行车联赛暨“中国天眼 魅力平塘”自行车赛和“奔跑贵州”中国.天眼山地越野跑暨健康中国行.贵州平塘马拉松山地跑,进一步提高平塘天眼的知名度和拉动当地赛事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司卫南  产业发展处;联系电话:85570826)

  


原文链接:https://whhly.guizhou.gov.cn/ztzl/rdzt/jytagkzl/202107/t20210720_690894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