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我接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电话,邀请我参加在1月中旬召开的“赫哲族伊玛堪保护与发展交流会议”,并让我准备大会发言。接电话后,我倍感激动,思绪万千,回忆起50多年来从事采录和研究伊玛堪的难忘往事。
(一)初识瑰宝伊玛堪
1969年3月6日,我从杭州车站登上知青下乡专列,来到《乌苏里船歌》的故乡——同江县(旧名拉哈苏苏)插队落户,在这个少数民族赫哲族聚居的地方生活工作整整25年。天长日久,我认识了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吴进才、吴连贵、尤树林、尤金良。八岔村的吴进才过去曾是村里的萨满,吴连贵是位捕鱼高手,他唱的伊玛堪是老歌手莫特额传给他的。街津口村的尤树林亲手捕过千斤大鳇鱼,他唱的伊玛堪是老歌手尤贵连传给他的。尤金良曾当过志愿军,转业回乡当过村长,后来是街津口乡党委书记,同江县科协主席。我和他们成了忘年交,常听他们说唱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语,直译是“鱼捕”,意译是“捕鱼之歌”或“赫哲族之歌”。当今学术界称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伊玛堪千百年来靠歌手口耳相传,是其民族的口碑历史、百科全书、英雄史诗。它以“秀丽三江”为背景,以“渔猎文化”为基础,用赫哲语说一段唱一段,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性、宗教性,是其民族的文化瑰宝。“一定要让伊玛堪永久传承下去!”我暗下决心:无论有多困难,我也要把这些歌手说唱的伊玛堪完整地采录整理,保存好,传下去。为此,我放弃了恢复高考时考大学、返回故乡接父亲班等机会,毅然决然地坚持留在同江生活工作,把传承伊玛堪当作了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采录伊玛堪,我开始向赫哲人学习赫哲语,一字一句地学,一笔一划地记,记满了一个笔记本,成为了一本赫哲语日常生活用语词典,现学现用,效果很好。1975年,我从农村公社调同江县城当驻县记者,有了常去赫哲渔村采访的机会。1977年,我被调入县委宣传部当通讯干事,到基展渔村采访的时间更多了。我就利用采访的空余时间,走家串户,拜访老歌手,采录了吴进才的伊玛堪《阿格弟与土格德》《尤虎莫日根》等,吴连贵的伊玛堪《木竹林莫日根》《土马温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尤树林的伊玛堪《马尔托莫日根》等,另外还记录传说(特伦固)、故事(说胡力)、民歌(嫁令阔)、谚语歇后语……整整记录10多个笔记本,约有200万字。
1979年夏天,我陪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吉星、王文宝老师到赫哲渔村调查,给他们看了我的笔记本。他们夸奖我是“有心人”,让我整理三篇民间故事寄给刚复刊的《民间文学》,不久就发表了。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士媛也来信让我把采录的伊玛堪整理稿寄给她,先后发表在她主编的《黑龙江民间文学》期刊中。
(二)抢救采录伊玛堪
1980年初夏,我从县城下乡到八岔村采访,去看望从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歌手会议回来的吴连贵老人。那天,吴老正在家门口菜园子修补杖条。我给他当下手,一起干活。他对我说:“小黄,你替我给北京管民族文化的领导写封信,让他们要抓紧抢救伊玛堪。现在会唱的没几个人了,我心里着急呀!”按照吴老的意思,我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王文宝老师写了信,不久刊登在《民间文学工作通讯》上,协会领导作了批示,让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王士媛秘书长组织伊玛堪抢救小组。在二三年时间中,小组成员深入渔村,走家串户,采录到伊玛堪六部,共计60多盘录音带,经过文字整理后发表于王士媛主编的《黑龙江民间文学》伊玛堪专刊中。我有幸作为伊玛堪抢救小组成员之一,采录了饶河县四排伊玛堪歌手葛德胜说唱的《香叟莫日根》《吴胡萨莫日根》两部长篇,由傅万金和葛德胜本人翻译,经整理后发表于《黑龙江民间文学》和《伊玛堪》书中。1992年,我还给省政府写了建议《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发表在省政府办公厅《专送信息》第50期,当时的副省长周铁农和马淑洁作了批示。1998年我写的《黑龙江省关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情况汇报》被全国人大简报《研究与报告》(九届第9期)选发,我坚持留在黑龙江抢救伊玛堪的工作得到上级部门肯定和支持,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更坚定了扎根黑龙江的决心。1999年,我又陪同日本千葉大学的博士生于晓飞一起采访原同江街津口伊玛堪歌手尤金良,采录了他说唱的伊玛堪《坎特莫日根》《希特莫日根》,并把录音带制作成光盘保存。尤老于2003年5月去世,他的伊玛堪录音光盘,后来我赠给了省非遗保护中心,复制后发到伊玛堪传习所,成了学习伊玛堪的录音教材。
(三)保护研究伊玛堪
1980年11月伊玛堪歌手吴连贵临终前告诉女儿:“你替我告诉县委宣传部小黄,让他务必把记录下来的伊玛堪和说胡力传承下去!”不久听到他女儿转告的嘱托,我热泪盈眶。1989年,伊玛堪歌手尤树林病重时,我特意前去家中看望。尤老拉着我手说:“小黄,我看不到我唱的伊玛堪发表了,但我还是要谢谢你,你为我们民族保护了伊玛堪!你一定会做出成绩的!”两位歌手的嘱托,我一直牢记在心,激励着我在抢救传承、保护研究伊玛堪的路上咬牙前行。
1987年,我从同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岗位调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国家课题《赫哲族文学》撰写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继续留在同江调研写作,直到1994年单位分房,才把家搬到哈尔滨。
在单位做研究工作20年,我出版了学术著作22本,其中关于赫哲族和伊玛堪的书有《赫哲族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赫哲风情》(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赫哲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伊玛堪》(黑龙江人民岀版社2006)等。为此,我在200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全国德艺双馨会员。2006年,伊玛堪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听说后心潮起伏,感慨不已,自己的坚守和努力没有白费,采录和研究没有白做!已故的伊玛堪歌手能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会十分欣慰的。
2007年退休以来,我振奋精神,退而不休,继续从事伊玛堪的保护研究:
一是编写出版伊玛堪作品集《黑龙江伊玛堪》(2011)、《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事诗•赫哲族卷》(2012)、《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2019);
二是出版伊玛堪研究著作《伊玛堪论集》(民族出版社2013)、《伊玛堪与赫哲人田野调查》(黑龙江人民岀版社2016)、《赫哲族歌手吴连贯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赫哲族伊玛堪研究史》(民族出版社2016)、《中国绝唱伊玛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9)《伊玛堪音乐艺术研究》(民族出版社2021)。
三是当好参谋,递交建议《进一步做好伊玛堪保护工作》《成立伊玛堪研究中心的建议》等十余篇,发表在黑龙江省老科协《老专家建议》,其中多篇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四是担任省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讲授《黑龙江三小民族民间文学》课,指导学生论文,九年共带研究生38名。
五是走上讲坛,宣传伊玛堪,到省图龙江讲坛和各大学研究部门做关于伊玛堪的报告20多场。
2022年1月14日,我参加省非遗中心会议,在会上作《伊玛堪价值和伊玛堪歌手保护》的发言,強调伊玛堪具有历史、语言、社会、民俗、学术价值;伊玛堪的传承保护,关键是保护好伊玛堪歌手。
璀璨的伊玛堪千古传承,民族的英雄史诗世界瞩目。我此生有幸能为伊玛堪采录研究、传承保护出一分力,发一分光,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自豪的事。在这里,我衷心祝愿赫哲族伊玛堪能够世世代代永久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黄任远,1947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保护专家,省文联民间文学专家,出版学术著作《中国伊玛堪》等50余部,部分作品被译成法、英、日、韩语出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