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与时间对话的艺术。
中国碑刻传拓艺术源远流长,肇始于西汉,至东汉时得以发展,初具规模,到唐代碑刻已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书法的成熟与普及,刻帖之风大振,达到鼎盛。
碑刻传拓技术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它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史料,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之一,我国书法艺术的精髓藉以代代相传。
作为碑刻的衍生——传拓技术,它起源于魏晋,是雕版印刷术的先导,传承至今,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拓片的产生,拓片装裱技术也随之出现。适宜且精致的装裱,不仅便于观赏和收藏,更增加了其艺术效果,历代名迹亦由此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传播。
古籍修复前
古籍修复后
该项目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如手工纸、石材、棕刷、羊毛刷、毛笔、粘结剂,均采用纯天然材料;
制作精良的拓本,需墨色均匀,字口清晰,笔锋清楚,色不透纸背;
裱工精致的拓本,必定开本尺寸适宜、版面整洁、赏心悦目。
托裱后仍保持原拓片笔画粗细,不撑大变形,开身面纸或镶料纸染色均匀与拓片颜色协调。
修复前的《泰晤士报》
修复后的《泰晤士报》
从古至今记载该工艺的文字甚少,历来学艺全凭手手相传及习者的悟性,历代名家的“拿手活”和“绝活”以此方式代代相传。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传承保护的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法,自著名金石碑刻家黄怀觉先生伊始,碑刻传拓、拓片修复装裱技艺代有人出。目前,以赵嘉福为代表的传承人们,掌握了本项目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流程。
刻碑的工具:5.5寸长刀具两把,一面启口的两分宽,两面启口的一分宽;铁板一块,六寸长,八分宽,三分厚,敲击用。
传拓工具:棕刷、木捶、拓包,还有针锥、镊子等辅助工具。
拓片修复装裱工具:裱案、棕刷、羊毛刷、毛笔、竹启、喷水壶、针锥、镊子、水油纸等。
古籍修复工具:毛笔、浆碗、羊毛刷、棕刷、喷水壶、针、镊子、针锥、硬木敲棒、竹启、蚕丝线等。
赵嘉福老师碑刻作品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