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周末住哪 > 正文

云赏闵行博物馆 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 时间:2022-06-01 12:08:5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在云端感受闵行“博物馆的力量”。

  闵行博物馆

  闵行博物馆新馆位于闵行文化公园西南角,建筑围绕“与城市文化融合、与自然共生” 的建设理念而成。

  1.png

  2.jpg

  闵行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不仅是闵行地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是表现闵行地区人杰地灵、崇文厚德和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开拓进取,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张沉甸甸的文化名片。

  闵行博物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共三层,设三个常设展厅:《马桥文化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上海县七百年展》,通过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和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全面地展示了现闵行区版图内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及璀璨多姿的民族乐器文化。

  《马桥文化展》基本陈列、展出面积约600平方米,主要展出距今3900至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150余件器物。展览分为“依海而生”、“始生之物”、“造物以术”三个部分,通过多媒体投影、模型、场景复原等手段,重现了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傍海而生的生活。

  向观众展示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制作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让观众辨识先民用以传递生产与生活信息的独特符号和用以装饰器物的各种纹饰,以及在硬陶的基础上烧制出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原始瓷。体会自然的危险与奇异,探索生活的艰辛与精彩,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png

  4.png

  5.png

  扫描二维码参观马桥厅

  《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厅面积约960平方米,展出与中国民族乐器相关的器物展品200余件。展厅分为序厅和“传统乐器”、“大同乐会”、“乐器制作技艺”、“少数民族乐器”四个主题板块。

  展厅以“集实物、声音、图片、动态展演于一体”的综合方式进行展示,让观众了解并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亲身体验乐器之“声”的精妙动人。

  6.png

  7.png

  8.png

  扫描二维码参观民乐厅

  《上海县七百年》展厅展陈面积约2400平方米。内设序厅、东南壮县、江海通津、海纳百川、独立发展、城乡融合六个展区。

  以上海县各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为依托通过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手段,由古及今,追根溯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七百年历史长河中,上海县的兴衰浮沉,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成就。

  9.png

  10.png

  11.png

  扫描二维码参观上海县700年厅

  近日闵行博物馆精心打造“国宝守护人系列”抗疫云活动微视频,通过对祖国珍贵文化资源的讲述,增强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12.jpg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查看文化社区志愿者及青少年孩子亲自制作的视频内容,精彩不容错过。

  闵行博物馆

  地点:闵行区新镇路1538号

  蟋蟀草堂

  蟋蟀草堂又名七宝蟋蟀博物馆,位于上海闵行区七宝镇七宝老街上,馆内收藏有大量的印有七宝七件宝特有印记拓痕的各式蟋蟀盆,大小各异、形态不一。

  13.jpg

  14.jpg

  15.jpg

  精致的蟋蟀盆

  七宝蟋蟀盆的生产、收藏和斗蟋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凡言斗蟋蟀,必然会说到七宝的“铁砂青”。

  16.jpg

  “七宝金秋玩蟀图”画出古时七宝斗虫的盛况

  七宝也曾因抓蟋蟀而名噪申城,可见蟋蟀文化之深厚根底。

  17.jpg

  除此之外,厅内还展有斗蟋蟀的图片资料,以及捕捉蟋蟀和斗蟋蟀的用具。

  18.jpg

  捉蟋蟀的小网兜

  秋风起,蛐蛐鸣,立秋后是玩蛐蛐(又称蟋蟀)的大好时节,民间曾称“蛐蛐节”。每年秋天,蟋蟀草堂还会举办“蟋蟀文化节”,吸引一众爱好者前来。

  草堂内别有一番天地,一个幽静的天井,铺满鹅卵石的小径直通里屋,泥地竹林,让人不忍离开。

  19.jpg

  20.jpg

  21.jpg

  如今蟋蟀草堂二楼作为茶室开放,环境清幽,享受宁静时光的同时也可以观看斗蟋表演,妙趣横生。

  蟋蟀草堂

  地点:闵行区七宝镇富强街37号

  翰林匾额博物馆

  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闵行分馆)位于闵行区虹桥镇虹许路731号,向我们展示了匾额这一中国古建筑中的方寸之美。

  22.jpg

  23.jpg

  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24.jpg

  25.jpg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扁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26.jpg

  27.jpg

  匾额,不只是一座建筑、一个群落的名称,围绕着它的内涵,更多的是一种荣耀和精神存在。

  翰林匾额博物馆

  地点:闵行区虹许路731号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qfc/20220523/47324cfb9c244792aa418ffb3146c5e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