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2006年,端午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端午节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初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粽子飘香艾草芳。记者采访了各地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端午节习俗的保护传承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之路。
持续呈现活跃态势
“渡河公”是壮族的民间传统节俗,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名录。传统的“渡河公”是无脸、黑头、无辫的小人四肢怀抱南瓜的造型,用布料全手工缝制,里面包裹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
“渡河公”非遗传承人黄福莲介绍,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前夕都会制作“渡河公”,挂在小孩身上,有着辟邪和保佑平安的寓意。到了端午当天,村民还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此寄托对祖先的思念。
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后,“渡河公”形象渐渐广为人知。与此同时,当地加大了“渡河公”非遗人才的培训,黄福莲在接订单、制作“渡河公”之外也多了一个身份:学校非遗课程的老师。如今,镇上从老人到小孩都会做“渡河公”。“有小孩特地跑来跟我说:‘奶奶,我们会做渡河公了,再不用跟您买了。’”黄福莲说,这是最让自己开心的话。
浙江嘉兴有“中国粽子之乡”的美誉,粽子以其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
嘉兴市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冯月明自幼随父亲在粽子店中学艺制粽,在传承其父辈技艺的同时,开创了“真真老老”品牌。作为嘉兴知名粽子品牌之一,“真真老老”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
“在手艺人的深耕下,裹粽子已从一种单纯的工序、工艺,延伸为一项多姿多彩的嘉兴文化元素、一个独具嘉兴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符号。”冯月明说。
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北枕高峡平湖,西和南依秭归新县城,东连三峡大坝,是秭归县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区,已成为端午文化活态传承基地。“每年端午节前后,这里总是人山人海,平时也是游客不断。”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级非遗传承人谭万国说。
据介绍,自2010年以来,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通过逐年产品升级改造,形成了以屈原祠、屈原衣冠冢、屈原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主题园区;以礼拜迎宾仪式、划龙舟、包粽子等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研学主题园区;以端午习俗馆等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展示主题园区,景区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魅力日益彰显。
谭万国说:“非遗进了景区,留住了游客,也走进了人心。”
在两千多公里之外的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非遗也在为景区添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五大连池药泉会又称“圣水节”,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达斡尔、鄂伦春、蒙古、满、汉等民族群众在药泉举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端午节庆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即端午节前一天举办。
“为了打造五大连池圣水节文旅品牌,我们多年来都是把圣水节和端午节放到一起过,两大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更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起着良好的助力作用。”五大连池风景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五大连池圣水节的非遗传承人王嵩说。
王嵩介绍,两节合办,高峰期游客有20多万人次,“所有宾馆、民宿、酒店都爆满,还有游客搭起了帐篷”。
保护传承任重道远
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在湖南岳阳汨罗市长乐镇流传了上千年,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端午节,抬阁故事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如期上演。
73岁的陈范兴是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几年,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发展令他欣喜。当地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长乐上市街故事博物馆和长乐下市街故事文化馆,陈范兴自己也出资2万元,投入这项事业。
“把故事顶到头上,把传承担到肩上,把发展记在心上。生命不息,传承不止。”为了让长乐抬阁故事会更好地保护传承,陈范兴建议各级政府能够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使传承活动能定期、有规律地开展,形成连续性。同时,更多地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让传统民俗活动回归民间。
在嘉兴市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冯月明看来,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着年轻人不肯学、老艺人苦苦坚守的困境,“打通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代际差异,要多开展相关活动,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推动非遗传承”。
非遗保护传承,任重而道远。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级非遗传承人谭万国说:“今后要多带传人、带好传人,把端午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