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家乐管理 > 正文

青海宝藏 | 修复时光 解封历史

  • 时间:2022-07-01 12:23:5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而在考古发掘中青海出土的丝织品也为青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提供了直接证据,现如今丝绸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成为了研究特定时期历史讯息非常重要的载体。那么丝绸文物是如何进行修复的呢?让我们走进了解。

  

  

  

  

   青海省地处中国的西部边陲,长江、黄河均发源于此,地理位置东越兰州通中原,西越新疆通西域,南越西藏通印度。自古以来这里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海西州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面,这里在古代是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的聚居地,分布着众多的古遗址、古城址和古墓葬。20世纪80年代初,深藏于此的数百座形制奇特的古墓,被考古工作者意外发现。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许新国:都兰县的热水乡血渭草滩 ,也可以叫草场. 牧民们放牧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是从1982年开始发掘 墓葬里,其中有一座比较大的墓葬,就是血渭一号墓。
通过十几年的挖掘和研究,考古队员确认这座墓葬是唐(吐蕃时期)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的遗存。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都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居于榜首,甚至有些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这座古墓的发掘对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许新国说丝织品的发掘是这个墓葬最主要、也最难得的收获。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许新国:这座墓出了大量的丝绸,这些丝绸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说明我们青海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比较关键的主干道,因为它延续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 它涉及的民族也比较多。
据统计,考古工作者在都兰古墓群中发现的丝绸有350余件,不重复图案的品种达130余种,在这些丝绸残片中有112种为中原汉地织造,18种为西方中亚、西亚所织造。
都兰古墓中出土的丝织品明确指出了它们来自于两个方向,东方和西方。这让人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那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商道——丝绸之路。于是考古人员大胆的推测,除了那条被人们熟知的途经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外,同时存在另外一条丝绸之路青海道,而都兰正是这条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途经都兰的这条丝绸之路,它的繁荣程度甚至不亚于河西走廊。
青海省博物馆讲解员孙丽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河西走廊战乱频繁,所以商旅驼队的脚步就踏进了相对安全的青海境内,从青海穿越而过,所以在青海地区才会有如此多的代表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遗物。
都兰古墓群中出土的大量珍贵丝织品,不仅引起了中国考古界的关注,更让西方世界感到震惊。而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珍贵文物如今静静地陈列在青海省博物馆展馆中,它们跨越时间的长河,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前的盛世。
青海省博物馆讲解员孙丽宁:在青海省博物馆馆藏的丝绸文物中,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丝织文物色彩非常艳丽,同时它的图案和花纹也是非常清晰,但是在出土的那一刻 ,它并不是这个样子,当时出土的时候它是和泥土混合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后来经过了文物修复工作者辛勤的工作,通过他们的研究,通过他们的修复技术手段,将文物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高志伟和同事们正在修复的这件丝绸文物是1999年出土于海西州都兰县热水墓群的一件珍贵的袍服。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这件袍服它的珍贵之处是,它是当时胡人穿的翻领袍服,这种翻领的袍服通常在壁画资料中比较常见,但是这种实物资料到目前为止,至少是在青海目前为止仅此一件,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这件袍服出土后的原始状态残损较为严重,文物修复者对它的修复工作已经连续进行了一个多月,目前修复进展还处于初期阶段,高志伟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对这件袍服的修复工作。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其实我们的这个工作跟医生一样,现在很多媒体包括我们这个行业,管我们叫文物医生,其实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医院的医生是给人来看病的,我们等于是给文物来看病的,我们在看病的同时也是要来治病的,我们在修复保护文物的同时也是在给文物治病。
丝绸材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极容易在氧气和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严重影响其保藏的时间限度和质量,许多精美的丝绸服饰在考古发掘出土时,残损程度就已经非常严重,因此及时对它们进行抢救性保护便成为了非常重要和首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历史赋予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的责任。
高志伟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让它们能够再现历史,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一件考古发掘的丝绸文物从出土到最终修复完成往往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过程,而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文物保护修复者日复一日单调且辛苦的重复劳作中完成的。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我们的这个工作要能坐得起冷板凳,要免于外界喧哗的打扰,所以要心静才能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做好。

   高志伟说与每一件等待修复的丝绸文物初次见面的时候,基本都无法分辨丝绸的原始状态,因此文物修复工作的开端便是将一团团、一段段残片揭展开来,而这个过程要求绝对谨慎,因为每一次与丝绸的接触都可能会对它造成二次伤害。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其实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我们都时刻怀着敬畏之心,非常小心,再小心 唯恐把从地底下泥土里发掘出来的文物,再一次会对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都是小心再小心的。

   在此基础上文物修复者还要对丝绸文物进行病害调查,这也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前期铺垫。

   通常丝绸文物的病害主要为丝绸表面附着的污染物,以及丝绸本体糟锈、破裂、撕裂、破洞、脱线、残缺等几个方面,而不同的病害状况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修复。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尤其是沙土 还有一些污染物通过物理的清除,基本能够清除干净的,但是有一些比方说上面附着的血渍,还有一些难以去除的病害,我们也要根据丝绸的状态来确定,是不是要把这些东西清除,如果状态不好,或者说丝绸存在掉色等种种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予清除的,其实不予清除也是对历史信息的保留。

   在经过物理除尘,清除丝绸文物表面的附着物后,需要通过微加湿的方法让丝绸表面回潮平整。

   接下来的修复工作就是对丝绸破裂或者残缺部分,用补缺的方法使其恢复完整。而这也是整个修复工作中最为艰巨和浩大的,需要文物修复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因为无论是选择残缺部分背衬加固的面料,还是修补的方式和针法,亦或是对款式结构的确定实施都是在探索中一步步完善的。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做背衬通常我们要自己来演染色,我们购买白色的丝绸 ,通过分析检测了解古代的织物通常是用什么染料来进行染色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是选用跟它相近的织物染料,对购买的白色丝绸进行染色,采取一些手段,让它最终染成的布料与我们的纺织品的布料接近。

   背衬面料的完成是对残损的丝绸文物做针线加固的前提,而接下来的修复工作同样需要精湛的技艺。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为用的针是绣花针 ,非常小,丝线也是非常细,就跟头发丝的粗细差不多,所以非常费时费力,我们做完一件古代的袍服, 修复最快,我们差不多从前期调查到最后本体修复的完成 ,大概要一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精湛的修复技艺,这些曾经华贵无比的丝绸织物将只能包裹于泥土中,连同那个时代的记忆一同被尘封,而这些文物修复者用他们的双手和心中那份热情与执着让一件件沉睡的文物苏醒,让它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绽放往昔的华美风采。

   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高志伟:我把这个文物做好了,我在欣喜的同时也非常感动,我就觉得这件文物存活下来了,所以我对文物真的是很有情感的。就是付出了一腔情怀,付出了一生的热情。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特定历史社会的产物,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而言,他们肩负着传承历史记忆的重任,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生命,让一件件重生的文物向人们诉说那段尘封的历史。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tswl/whyc/151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