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夯实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着力构建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逐步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升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截止目前,全县共有1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94个农家书屋,19支乡镇文艺队,134支农村社火队、7个农村秦腔业余剧团,7支皮影戏演出队,11支电影放映队、82支农村广场舞队,8支安昭队,1支藏舞歌舞队,24支农村歌舞队。县文化馆在全国第五次文化馆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丹麻镇成功入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创建示范案例、并荣获第九批全国双服务先进文化单位荣誉称号。

健全体制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实施了土族盘绣传习所、五十镇班彦村盘绣园23家盘绣非遗扶贫工坊建设、213个村列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县294个行政村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音响、乐器等文化设施种类齐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二是县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深化。在已建成“1个总馆+19个分馆+302个服务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总分馆制建设服务内容、标准,优化上下联动机制。每年对19个乡镇(街道)分馆进行专项考核,将免费开放经费和村级文化活动经费与考核挂钩,有效促进了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了分馆健康持续运行。三是积极推进“数字文化云”项目建设。已建成“1个总馆+19个分馆”的两级网络框架,文化云平台已投入使用。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电脑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及文化场馆专用触屏终端等多种方式面向受众免费开放,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通了公共文化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品牌活动,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有效开展。一是志愿者服务范围广。选派文化志愿者分组联点全县19个乡镇和8个社区开展“一对一”规范化服务,服务和指导文化活动,并辐射带动村级文化活动开展,为乡镇(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和阵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是品牌节庆活动层出不穷。近年来,“彩虹冰雪文化旅游节”、“青海年•醉海东”、青稞酒文化旅游节、河湟文化艺术节、丹麻镇土族花儿会等品牌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体现了全县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全县19个乡镇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自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镇)、村两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一乡一品”建设, 打造了花儿丹麻、红色塘川、书香高寨、老家东山、福地东沟等一批乡镇(街道)文化品牌。其中,五十土族婚礼、盘绣,丹麻花儿、安昭,东沟轮子秋、传统馍馍大赛,五峰舞狮,加定、松多跑马会等品牌文化活动已发挥效应,颇具影响。三是志愿服务成果显著。2022年,完成了海东市迎新春文艺晚会、“巾帼建功新海东·喜迎党的二十大”等各类演出6场次,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开展“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宣传演出共计1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6万余人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41场次,累计服务师生8000人次。 强化队伍建设,文化人才专项服务深入开展。一是将互助县85名“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者分29个组分别下沉到乡镇(街道)、社区、文化产业公司等开展服务工作,年度人均开展下乡服务达48次,有效地补足了基层文化人才短缺,活动无特色等问题。二是年均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近100期,培训农村文化骨干3万余人次,文化服务工作者每年下乡辅导1200次。目前,全县共有群众文化队伍300余支,发展基层文艺爱好者上千名,涌现出丹麻镇千人安昭队、塘川镇旭日红曲艺队等一批特色文化队伍。三是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参与国家、省、市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在职职工的95%以上,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专业老师排练新作,对舞蹈演员个人业务提升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县文化馆常年举办曲艺、音响操作、土族宴席曲、词曲创作等专题培训班;文化馆老年大学开设10个专业11个班次,学员达300余名;组织乡镇文化干部、秦腔业余剧团演职人员赴省内外开展业务素质提升培训,19个乡镇文化站年培训率达100%,招募70个村村级文化管理员,乡镇文艺班子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村级文化活动有效开展。 下一步,互助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总体部署,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结合校地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符合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高端人才,夯实文化人才基础,为文化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做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立足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四下乡”演出和文化惠民演出,让基层群众接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充分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让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党政国策的宣传阵地,使党政国策深入人心。三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以打造“土族盘绣名片”的工作布局为契机,坚持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形成盘绣产业为主,酩馏酒、藏香制作、麦秆画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同时,加大优势产业扶持力度,规范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成为互助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qhwl/183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