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村农家乐 > 正文

文旅工作交流 | 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这样说

  • 时间:2023-03-06 04:29:3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和玉树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决策部署,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立足资源禀赋、发掘发展潜力,扎实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高点站位、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

  一、突出规划设计,明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州县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玉树文化旅游发展情况,把握资源优势、问题短板、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召开全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筹备全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的阶段性目标,先后编制《玉树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实施方案》《玉树州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1+6+60”玉树州全域旅游规划暨旅游策划实施方案(2023-2025)》《玉树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三年行动方案》等措施,出台《玉树州石刻保护条例》《玉树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条例》等法规,规划“一核三廊三板块”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布局,培育建设“三轴七线六走廊”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了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突出生态优先,保证文旅高质量发展底色。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立足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字号”品牌,大力推动昂赛雪豹野生动物自然观察、澜沧江和通天河流域漂流自然体验、可可西里藏羚羊自然观察等7个特许经营项目,以及通天河城际漂流、玉珠峰登山、尕尔寺大峡谷徒步等高原“极地”运动,尽显玉树原真生态的魅力,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三、突出项目带动,夯实文旅高质量发展基础。规划建设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项目,推动玉树博物馆小镇、拉布文旅小镇、囊谦红盐特色商贸小镇、杂多昂赛雪豹小镇、治多长江第一湾摄影小镇、曲麻莱玉珠峰登山小镇等特色小镇,着力打造红色索加、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通天河民族团结进步综合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启动实施“一部手机知玉树”项目。充分发挥玉树机场、共玉高速和国省道公路以及全州交通网络资源,新建古村落特色驿站、旅游环线节点驿站、藏家乐风情体验驿站13处,进一步联通旅游线路,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整体提升。高品质实施州级“三馆”提标升级项目,优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机遇,积极申报建设长江源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文明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

  四、突出品牌推介,扩大玉树旅游发展知晓面。依托北京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等帮扶机制,对外宣传玉树、展示玉树;通过玉树赛马节、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节等精品节庆,让外界走进玉树、认识玉树;通过“澜湄之约”、黄河流域文化交流等活动,主动点开三江流域及其入海口的链接。积极构建“州有引爆、县有品牌、乡有特色”的集中文体活动,不断发出玉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最强音。创办《玉树文化地理》杂志,强化玉树文化的综合研究、保护和利用。去年,玉树歌手原创歌曲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响彻鸟巢主会场,“博物馆小镇”建设启动仪式被国外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持续扩大了“大美青海、江源玉树”的品牌效应,正在积极打造“世界第三极、中国三江源”品牌。

  五、突出文旅融合,扎实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8处中国传统村落等资源,挖掘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山水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文化等,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智库,成立玉树文化研究院,进一步挖掘、攻固、提升非遗保护利用,健全完善国家和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让“土特产”变成旅游纪念品,培育文旅大融合的发展新业态。依托地区特点,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研发“玉树礼物”系列旅游产品,建设玉树文旅产品营销中心。打造玉树市和囊谦县旅游商业街,刺激各市县“夜经济”发展,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持续发力,为推动文化旅游从“消耗型”向“消费型”转变做出了努力。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qhwl/183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