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农家乐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农家乐市场 > 正文

东丰县全力打造全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 时间:2023-06-18 03:31:5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近年来,东丰县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机遇,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基础和关键,秉承“一镇一产业、一业一园区”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坚持园区带动,推进产业集聚集群。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精心谋划布局,助力产业跨越发展。在理念上带动。致力于在三产融合上研究发展新路子,着力在相对空间中找载体、在功能集聚上树特色。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为着力点,采取基地在乡村、生产加工服务在园区、增收在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规模上带动。重点打造了符合东丰产业特点的“梅花鹿、黄牛、松籽、医疗器械、食用菌、物流、预制食品、秸秆”等八大产业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总投资达116.9亿元,产业集聚集群态势基本形成。在融合上带动。立足八大园区产业定位,把产业链培植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了产业跨越式、融入式发展,三产融合示范效应不断显现。目前,梅花鹿创投园入驻企业15户,松籽产业园入驻企业34户,梅花鹿、肉牛、松籽3个产业已初具全产业链形态。

  坚持项目推动,促进产业蓄势赋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和总抓手,精心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文章,统筹推进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突出规划布局。着力推进梅花鹿、食用菌、松籽、肉牛等特色产业扩规提质、融合发展,现已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10座、有机肥加工厂10座、标准化梅花鹿养殖小区10个。二龙山乡七家子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存栏肉牛3000头,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突出挖掘资源禀赋。梅花鹿饲养量达24.3万只,涉鹿产值35亿元,鲜鹿茸年产量可达460吨,占全国鹿茸产量的30%;食用菌发展近亿袋,实现产值2.4亿元。其中,设施羊肚菌大棚发展到800栋,鲜品产量达40万斤,规模全省第一,填补了我市食用菌市场高端产品的空白。突出品牌创建。以“吉林大米”品牌为引领,先后培育创建康熙鹿苑、鹿苑町香、鹿乡太和等三十余种大米品牌,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优质大米产区”。

  坚持资金撬动,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始终将政策、资金要素与农业资源优化整合,实现产业和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强化资金保障。抢抓国家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地方建设的有利契机,成功申请全省第一批肉牛专项债10亿元,通过国家专项债审核项目14个,皇家鹿苑乡村博物馆、梅花鹿产业创投园等10个项目专项债已发行,总额度9.16亿元。强化资金争取。完成四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申报,成功发行专项债项目12个,发行额度14.8亿元,位列全省县区第二名,为三产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强化资金投入。每年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引导基金500万元,扶持发展了佰晟源、鑫盛等规模化食用菌生产主体13个,指导建设食用菌合作社52个。每年设立梅花鹿产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累计带动梅花鹿养殖户5000余户,增加收入2.7亿元。

  坚持旅游拉动,推进产业壮大升级。深入挖掘梅花鹿、农民画新功能新价值,拉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放大文化内涵效应。不断擦亮东丰“梅花鹿之乡”“农民画之乡”金字招牌,坚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体发展,大力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做好产业、产品、文化相互衔接,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放大特色小镇效应。坚持将三产融合与特色小镇建设协同推进,梅花鹿小镇、钢铁小镇、光伏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吃好、玩好、住好、购好、心情好的“五好”快乐之旅在东丰全面开启。2022年,全县冰雪游、乡村游、生态游、研学游迅速发展,旅游收入实现8.8亿元,增长2.5%。放大乡村振兴效应。精心打造303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了六禾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农光旅互补生态园、榆林农民画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打造东丰样板,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6/t20230615_87245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