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春委员:
您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专业院团戏曲演员队伍建设的提案,由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交由我厅主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围绕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和人才队伍建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原文化部2013年出台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完善政策引导、推进精品创作、繁荣戏曲演出、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不断完善戏剧剧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体系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行分级分类保护,扎实推进国家、区、市、县4级名录保护体系建设,先后开展了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和六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项,总数排全国前5位;认定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43人,其中戏曲类传承人有130人。广西共有49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戏曲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6人。资助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经费每人每年2万元,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资助经费每人每年5000元。二是打造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系列文化活动、文化遗产日主题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展示、传播非遗的平台,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系列活动,集中呈现广西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通过“壮族三月三”广西民族交响音乐会、广西非遗天琴艺术专场演出、中国—东盟艺术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等平台,促进广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开展传统戏曲类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2015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等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全面启动,我厅组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利用中央非遗专项保护资金,实行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收录进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三、多措并举推进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一)完善政策支持,营造戏曲人才传承发展良好生态
一是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起草《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并根据中央的工作部署,相应制定了《广西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方案》《关于印发广西“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做好广西戏曲进乡村工作的通知》等具体指导性文件,实施“一盘棋”推动,注重从农村、学校等基层一线挖掘和培养戏曲人才苗子,确保地方戏曲人才传承和发展。二是注重加强措施激励,制定印发《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评选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广西重大文艺奖项优秀文化作品奖励细则》,对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大奖”等重大奖项的优秀作品和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优秀演员等予以配套奖励,对取得突出业绩的编导演人才予以创作扶持,努力激发地方戏曲队伍发展的生机活力。三是注重加强奖项示范,自治区层面设立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将优秀地方戏曲作品纳入参评范围,通过树立标杆,形成示范效应,激发人才创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四是坚持培土育苗,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人才培训。2019年以来,先后举办广西“戏曲进乡村”培训班、“出名家出名作”戏剧人才培训班、全区基层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邀请文艺名家进行理论授课和表演实践教学,同期开展作品点评等活动,为戏曲人才开拓视野、提升素质搭建平台,同时积极组织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地方院团与基层人才现场辅导、交流互动,取得良好成效。
(二)不断推陈出新,搭建戏曲人才培育展现平台
一是强化项目保障。深入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三年一个周期安排不少于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文艺精品项目创作。二是加强重点剧目扶持力度。2018年以来,共计对彩调剧《新刘三姐》等11个项目予以扶持,扶持金额达1900万元,推动地方戏曲精品创作取得突出成绩,如广西创作推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百色起义》《黄文秀》、歌剧音乐剧《血色湘江》、原创歌剧《瑶族大歌》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一大批本土青年演员崭露头角,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壮剧《牵云崖》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壮剧《百色起义》、彩调剧《新刘三姐》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和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扶持项目10台重点扶持剧目;创作工程壮剧《黄文秀》、彩调剧《新刘三姐》片段入选参加全国戏曲新年晚会等。其中壮剧《黄文秀》片段参加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广西戏曲、戏剧艺术创作呈现新局面,一大批戏曲人才破茧成蝶、脱颖而出,成为地方乃至全区性优秀剧目演出骨干,为传承和发扬广西戏曲文化做出了贡献。三是加大对重点人才支持力度。承办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家级重大活动,引导地方戏曲院团为优秀演员“量体裁衣”创剧目,高规格架设地方戏曲人才展示风采的舞台,2019年广西演员哈丹携壮剧《牵云崖》竞“梅”成功,成为首个荣获“梅花奖”的壮剧演员,实现了广西戏曲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三)推动品牌发展,激励戏曲后备队伍建设
一是抢抓机遇重点培养。紧抓重大文艺精品项目创排有利契机,实施文艺名家“请进来”战略,邀请宫晓东等国内一流主创团队和欧凯明等优秀戏曲演员参与创作、演出,为广西地方戏曲编、导、演人才增长见识、增进技能,使其在实战实干中迅速成长成才,成功培养出了一批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戏曲编导、戏曲演员。二是“十四五”期间,广西将实施舞台艺术“登高原攀高峰”工作,持续打造“广西有戏”品牌,进一步推动开展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设立广西艺术基金,加大对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的传承发展力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生动反映党的百年辉煌历程,讴歌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创造,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激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谱写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篇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定于2021年5月至10月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活动,并将于9月举办广西第八届青年戏曲演员比赛,为持续挖掘和培养地方戏曲后备人才不断努力。
感谢您对广西文化艺术特别是广西戏曲文化队伍建设的关注,并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共同推进广西“十四五”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广西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8月30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