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乌兰浩特市被列入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自创建以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一二三融合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产业园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注重特色,融合发展示范区基本形成
产业园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农业现代化升级、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思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优化提升农业生产、加工物流、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培育发展品牌服务效应,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组织重构,推动三产融合、园村一体发展,组织优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保障产业园功能发展需求,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整合了从生产基地、加工到休闲旅游的各功能点,初步形成了以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花香小镇、胜利嘎查敖包山稻田公园、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民俗风情步行街、高根营子嘎查神骏湾水上乐园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
二、深度融合,瞄准产业、民俗、文旅齐发力
产业园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找准关键环节,挖掘水稻、蔬菜主导产业发展潜力,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起了全产业链发展框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多样,乡村产业体系日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
1、打造“水稻+”的乡村旅游模式。深入挖掘稻田文化、农耕文化,义勒力特镇胜利嘎查累计投资2850万,打造了以绿色生态有机为目标的敖包山稻田公园。公园将把敖包山的文化和稻田的田园美景深入融合起来,内设有绿色水稻研发与种植、生态度假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拓展团建、亲子研学、红色文化教育等特色体验项目。星空帐篷、稻田小火车、稻田画等游玩项目每年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旅游体验,大力发展了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经济。
2、打造“民俗+”的乡村旅游模式。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以“民俗”和“旅游”为突破口,积极开发朝鲜民族特色文化保护项目,培育“民族民俗文化+稻田风光”特色旅游产业,全力建设乡村振兴样板村。2022年6月,实施了民俗风情步行街项目,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朝鲜族民俗文化,结合当地的稻田景观优势,推进三合村农旅融合进程,形成了‘水稻产业+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项目总投资6270万元,完善了区域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打造了集食、宿、游、娱、学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3、打造“采摘+”的乡村旅游模式。通过近郊优势,大力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园区采摘产业。目前发展各种果蔬采摘业的温室达600多栋,采摘品种包括草莓、葡萄等,年效益达到2000万元以上,增加了市民节假日旅游新去处,同时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2022年,在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投资730万元,建设了采摘研学基地。研学基地毗邻神骏湾生态体验区,主要建设了10000平高标准温室、400平科研用房及采摘配套设施,旨在打造集采摘、观光农业、研学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特别是示范种植了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体验和采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联农带农,携手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产业园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大力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为代表的订单农业,引导园区内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从源头上确保水稻的品质、提升水稻产业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推动实现了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022年,产业园规划范围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9万元,高于乌兰浩特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办公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