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大豆生产的黄金地带。全旗现有耕地481万亩且集中连片,土壤类型为黑土和暗色草甸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PH值呈中性,保肥、保水、保温性能良好,具有潜在肥力较高、土质较肥沃的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持续助力大豆产业发展,不断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优势明显
种植面积稳定。2022年全旗大豆播种面积402万亩、产量10.45亿斤,主要种植高蛋白、高油、高产大豆,并以非转基因、高蛋白、质量优异著称。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可达400万亩,预计年产量10亿斤,受国家大豆扩种政策鼓励,未来鄂伦春旗大豆种植将维持在400万亩以上。
基础建设高效。全旗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226万亩,其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4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44万亩。已实施深松整地98万亩。整地、播种、田管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机总动力79.8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1036台,粮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
二、二产发展潜力雄厚
产业发展主体结构完整。全旗现有合作社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自治区级4家、市级13家。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7400余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26家。大豆加工企业5家,其中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1家,年满负荷加工大豆能力为6.77万吨。大豆育种企业5家,其中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制种量450万公斤,可保障75万亩大豆的良种供应。粮食收购企业已备案47家,粮食仓容约127万吨。
产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占地面积525公顷,建成区面积92.81公顷,分为粮食加工区、肉类加工区、物流区、展示区、其他区。截至目前园区完成主干路6.243千米、次干路1.231千米,污水主管网8.664千米、供热主管网8.354千米、雨水管网2.085千米、供水管网4.792千米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具备企业入驻条件。未来将依托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核心区。
三、三产科技支撑有力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以中国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科院为主,以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辅,建立了以“专家团队+专技人员+科技员+实用人才”为主要模式的旗、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从事农业产业科技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一支稳定的研发创新团队。聘用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以切实解决种养殖难题为目标,提升鄂伦春旗农业发展科技赋能效果。 强化深度合作模式。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签署了共建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并签订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旗建设五年行动”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围绕自治旗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增量提质等关键产业技术攻关。与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签订了帮扶协议,合理利用选派专家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四、深化一二三产融合 鄂伦春自治旗作为大豆主产区之一,旗委、旗政府一直将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深入贯彻落实“三农”发展理念,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以稳定产量为基础,以提质增量发展为目标,推进各项政策措施,有效实施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制种大县等项目,进一步强化主导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牧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工作。 鄂伦春自治旗始终按照建设现代化农牧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以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打品牌、拓市场为导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园集中、优势产业向产业园集聚、政策资金向产业园倾斜,逐步构筑鄂伦春大豆现代生产体系,把产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豆产业风向标和良种科技制高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办公室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家乐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农家乐舆情网 njlyq.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